本报记者 苏向杲 杨洁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六年发布该报告。
《报告》共分为四章,其中,在贸易金融业务的现状与环境方面,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模在2021年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09万亿美元;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涨跌互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总量小幅增长2.03%,同时呈现出表内贸易融资占比小幅回落,进口贸易融资占比显著上升等特点;各主要商业银行国内信用证结算量较2020年小幅回落,国内贸易融资业务量增长较快。
贸易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方面,《报告》提出,为积极践行国家战略,进一步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近年来,银行业紧跟市场动态、加快产品创新步伐,结合外贸新业态市场主体“小额、高频、电子化”的交易特征,积极探索适合外贸新业态的金融服务方式,努力搭建多产品、全体系、全流程的服务场景,为交易、结算及融资等跨境服务提供架构支持。
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放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加大了在华投资力度,银行根据跨国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包括跨境结算、贸易融资、现金管理、投融资、外汇以及衍生品等金融产品的多样性跨境综合服务方案,融合数字金融和绿色金融,优化金融服务流程,为外资企业扎根于中国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对于贸易金融业务的机遇与展望,《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贸易的迅速增长,尤其是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外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银行贸易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开拓了广阔蓝海;“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各国纷纷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低耗能产业,为银行参与全球产业链跨境绿色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机遇;202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保监会启动《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此次修订也将对银行发展票据业务带来深远影响。
《报告》提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持续发挥市场优势,推动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银行要创新配套金融服务,为内需培育和服务产业链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银行要立足自身情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国家支持区域发展各项政策落地实施,为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做好金融服务。此外,银行还要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助力自贸区自贸港发展、参与RCEP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创新服务力度,为我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保驾护航。
(编辑 田冬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