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珂
加强金融业互联互通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成为两会热点话题之一。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出台并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据了解,“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回顾2020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具体来看,2020年1月1日,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4月1日,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12月1日,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可以看到,在金融互联互通方面,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摸索,向境外投资者扩大开放程度,提供投资进出便利。”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今年,为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扩大沪港通股票范围,沪深交易所分别于日前对沪港通、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进行修订,部分科创板股票于2月1日正式纳入沪港通股票范围。此办法发布一周内,富时罗素、MSCI便已规划通过沪港通投资科创板部分股票的时间表。
郑磊表示,目前金融互联互通方面,中国建立了一些交易平台之间的跨境互联,比如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这些金融合作网络推动了国内外金融资本市场的接轨,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但是,目前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互联互通受到较大限制,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必然的发展方向。”郑磊坦言。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将会带来更多竞争,国内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服务、金融科技等方面将迎来更大挑战,金融监管对机构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国内机构面临的监管压力也将加大。这就需要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实现监管规范国际化,制定更加全面、更具国际化水准的金融监管规则,使得金融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