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增强,《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简单而言,消费就是一种购买行为,至少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是买方有足额的资金,或可以透支可承担的足额资金;第二是卖方要有商品;第三是买方有购买卖方所售商品的需求,或是购买商品的欲望。如果这三个条件有缺失,就无法形成消费。我国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在可支配收入增多的情况下,虽然居民储蓄也在增多,在储蓄之后的剩余也在增多,因此居民可选择的购买对象也会增多;不少80后、90后、00后的消费理念较70后、60后的消费理念有所不同,他们并不会有过多的储蓄,在追求精致生活的过程中存在大量消费。同时考虑物价增长、人民币购买力下降等因素,我国名义消费金额自然会不断增长,成为GDP的贡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虽有增强,但在消费者体验越来越挑剔的情况下,并非所有的商品都存在市场,商品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身品质、质量、品牌知名度,才有可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在这种背景下,商品制造商被倒逼不断提升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水平,努力制造迎合消费者喜好、有质量保证的产品。也就是说,消费水平的提升潜移默化提高了商品的质量,商品质量的提升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费水平,形成了良性循环。需要注意的是,产品质量的提升与投资的关系相对密切。
如果消费者没有购买商品的需求,商品无法销售、库存积压,微观方面会导致资金难以周转,宏观方面则会对经济造成压力,因此商品生产、制造者更需要了解市场实际所需,将投资用在实际可行的产业链上。我国目前还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是在减少库存的同时寻找潜在内需,主动寻找可以拉动内需的产品,从而主动带动了消费,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减少泡沫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民众消费、创新升级、供给侧改革这三方面的良性循环,既有助于企业逐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制造、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获得乐观的收入和利润;又有助于人们获得更为乐观的薪资收入,并可以将不断提升的可支配收入再投入于消费当中。同时,还能够释放资金用于各产业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在稳定的趋势中向好发展。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消费不是无限制、无节制的消费,而是在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内,或是在不造成出现坏账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消费,例如日常所需或者适当提高生活品质的购物,或者是按揭买房、买车。如果出现大量无限制、不节制,以及消费者本身无法负担得起的消费,有可能会导致生产销售环节中逐渐出现坏账,进而导致不良率的增加,从而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目前来看,消费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源。消费市场之所以能够增长并不是人们进行越来越多的消费,而是我国各产业不断地做强做大,也正是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在科技企业不断投入大量研发的背景下,一系列高新技术改变了大量的传统产业结构,才能令生产者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最终演变成为我国消费水平规模的增加。
在此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意识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大幅提升,意味着投资的下滑,虽然当前经济发展不能简单以传统的“三驾马车”作为分析依据,但是投资的相对疲软对未来的产业发展、产业进步也会带来相对疲软的效果,这亦会影响我国未来的消费。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还是要并驾齐驱,为我国高质量的发展铺平道路。因此我们要清楚,消费是结果,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消费才是真实的手段,这背后的力量是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作者系知名经济学家)
23:37 | 郑州强化存量房交易结算资金监管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近一个月逾400... |
23:37 | A股公司年内发布113份被立案调查相...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沪电股份:持...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格力电器上半... |
23:37 | 继峰股份调整部分募投项目 |
23:37 | 同业存单基金热度再起 4只产品募资... |
23:37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
23:37 | 证券业上半年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 |
23:37 | 商业银行“二永债”年内发行规模已... |
23:37 | 年内30家上市公司主动更改证券简称... |
23:37 | 低空经济持续升温 多地积极探索多...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