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上市公司密集布局绿氢 业界认为绿电是降成本关键

2023-04-15 01:25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春莲 许林艳

    氢能产业再迎利好。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巩固拓展战略性优势产业。加快攻关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绿氢制储运用技术,推动储能、氢能规模化应用。

    “在全球整个氢气产出当中,有96%并不是绿色的氢气,而是我们统称的‘灰氢’。它是通过煤制氢或者天然气制氢获得的,是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得到的氢。在深度脱碳这条道路上只有‘绿电+绿氢’才能加速能源转型,从根本上解决制氢的碳排放问题,同时有效克服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储存性问题。”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双碳”目标下,绿氢正在成为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

    中信证券表示,绿氢利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通过电解水技术制氢,具有清洁环保、灵活高效以及应用场景丰富等优点,将是未来氢能主体。绿氢可作为工业原料和燃料应用于各场景,需求空间极大。

    绿氢发展驶入“快车道”

    政策利好、市场空间广阔,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助推绿氢发展驶入“快车道”。

    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也持续加码氢能。4月10日,隆基绿能宣布将通过全资子公司西安隆基绿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投资”)向其控股子公司隆基氢能增资4.6亿元。

    隆基氢能副总裁王英歌日前对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绿氢项目招标迎来了小爆发,全行业绿氢项目招标规模在400MW至500MW左右,已占去年绿氢市场的50%以上。

    “今年一季度,国内绿氢项目集中释放,共计有11个绿氢项目签约或开工。其中涉及绿氢产能超100万吨/年,项目总投资近500亿元。”隆众资讯氢能分析师滕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去年受疫情影响,国内绿氢项目建设进度和活跃程度大大降低,进入2023年,随着各地绿氢利好政策陆续推出,各地项目集中开工速度加快。”

    此外,中石化也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据了解,截至目前,中石化集团全资、控股、参股的新能源公司达23家,位居“三桶油”之首。

    在大规模氢气运输方面,中石化已经“在路上”。中石化集团近日宣布,“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取得积极进展,基本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正在加快推进。中国石化“西氢东送”管道全长400多公里,由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至北京市的燕山石化。管道建成后,所输绿氢将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的状况,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升级,对跨区域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中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近日表示,中石化锚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加强氢能产业链一体化投资布局,计划2023年年中投产国内最大2万吨/年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同时在研究布局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包头、漳州、海南洋浦等一批绿氢重大项目。

    阳光电源副总裁、阳光氢能董事长彭超才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石化上述项目有比较强的示范作用,一次性投入比较高,建好后产业链会长期受益。“我们也会积极参与,管道可以出租给其他企业,作为公共的基础设施平台。”

    华电重工此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完成大容量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和部分氢能核心材料的开发,并持续加大在新型高效电解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功能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公司1200Nm3/h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与气体扩散层产品已成功下线。

    多方献策破解盈利难题

    尽管发展态势火爆,但目前盈利依旧是绿氢产业的痛点之一。

    “绿氢的成本主要受到电价、电耗和制氢设备等影响,其中电力成本通常占到整个电解水制氢成本的70%以上。”王英歌告诉记者。对于如何降低绿氢成本,王英歌认为,使用光伏、风力等绿电的话,可以降低成本。另外,可以不断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去降低电解水制氢设备的成本,这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设备端来看,未来3年至5年有30%以上成本降低的空间。

    彭超才也表示,绿氢目前的最大挑战是成本,未来要在设备及系统成本、用电成本和设备利用率等方面发力。对于设备及系统成本,需要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降低制造成本和供应链成本,同时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降低材料成本。

    “行业用电成本、运输成本高企,可以通过降低可再生能源投资造价,开发大规模氢气运输的先进技术等方式解决。”华电重工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由绿电与绿氢耦合而形成的“电氢体系”,被广泛视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氢能创新的主要方向。不过,绿氢产业链的完善还需要各方不断协同和努力。

    彭超才进一步提到,2025年之前绿氢还处在培育的阶段,在这之后行业的发展会不断加速。作为阳光电源的子公司,阳光氢能希望用2年至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盈利。

    王英歌则认为,如今的氢能类似于15年前的光伏,从光伏的视角看如今氢能破局,可以借鉴过去在光伏领域建设“领跑者”示范基地的政策,具备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优势并有绿氢消纳的地区,建立国家级大型绿氢示范基地,鼓励推广先进的产品技术,打通产业链实现“制储输用”一体化。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制氢一定要和储运、用氢协同、一体式发展,并且最好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下实施应用,否则很难有经济性和实操性。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