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两年,华为更新了Mate系列新旗舰机型。根据供应链的消息,除了最为核心的处理器外,华为Mate50系列国产配件占比可能超过60%。在OLED屏幕方面,京东方继续为华为供货,维信诺则是首次出现在Mate系列的供应商名单中。
虽然其他品牌的高端机型多数仍采用三星屏幕,但国产OLED屏已在加速向高端市场渗透。与此同时,作为高端机标配的OLED屏幕也开始辐射千元机市场,并崭露头角。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内OLED产业在技术方面与韩系厂商差距已不大,部分参数甚至更优;行业当前亮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例如高刷新率、折叠屏以及像素排列等。主流厂商在加快推动OLED向手机、智能穿戴领域渗透的同时,也已经将IT(平板、笔电)、车载等视作潜在目标市场,业内预计,OLED会率先在IT领域获得突破。
全线渗透手机市场
自Mate9系列之后,华为Mate系列的旗舰机就逐步减少对三星OLED屏的依赖,彼时,中国柔性OLED产业正值起步阶段,国内多数产线还处于建设期,京东方凭借布局投资最早的两条产线斩获了华为OLED屏幕国产化的首份订单。另一大旗舰P系列则是在P50系列中全线使用京东方OLED屏,此前的P40系列还是LG、京东方和三星混用。此外,华为去年发布的折叠屏手机MateX2也开始放弃三星屏幕,京东方成为该折叠屏手机的唯一屏幕供应商。
此番维信诺进入华为高端机型供应链也并不令人意外,去年华为发布P50系列前,就曾有爆料称该系列机型将由京东方和维信诺供应OLED屏;虽然爆料并不完全准确,但维信诺的确向华为去年底发布的P50Pocket机型供货。从华为的一系列举动来看,其正降低对韩系厂商OLED屏的依赖,扶持国产供应商,推动供应商多元化。
加速导入国产OLED的手机厂商并不仅限于华为,去年底发布的小米12由TCL科技旗下的华星光电独供OLED屏;今年发布的红米K50至尊版也采用了OLED屏,由华星光电和深天马供货。另外,近日有消息称,维信诺已进入OPPO供应链,并获得了大额订单。
CINNOResearch资深分析师刘雨实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中,两家韩国企业占比为76.5%,国产厂商出货占比为23.5%,较2021年上半年的19.7%增长了3.9个百分点,份额超过两成,并逐步稳定攀升。
维信诺副总裁徐凤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很早就进入了高端市场,此前已供货品牌客户的旗舰机和折叠手机,包括荣耀高端旗舰Magic4及折叠手机MagicV等,目前在高端市场的份额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公司的创新技术和高端产能的释放。
“站稳高端市场有利于维信诺持续巩固与核心品牌客户的供货关系,使公司产品在头部品牌客户的产品中获得更多订单份额,从而加大重要品牌客户的供货占比,形成正向循环,未来开拓更多品牌客户、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并能更快速提升营收规模及毛利。”徐凤英表示。
根据徐凤英的观察,在高端市场,OLED屏幕目前仍以三星为主,但是国产屏幕正在加速破局,特别是华为和荣耀在导入国产屏幕时相对更积极,相关产品也受到市场欢迎,预计明后年将会有更多品牌终端的高端产品搭载国产OLED屏幕。
最新的情况显示,不仅仅是高端市场,OLED已开始向千元机市场渗透。其中包括采用三星屏幕的OPPOK9、红米Note11Pro,以及搭载维信诺屏幕的荣耀X40等。
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周诗博认为,出现这一变化的关键是由于技术不断积累、OLED性价比已远胜几年前。“在供应端的推动下,更多厂商进入OLED制造开发行列,良率不断优化使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加之产能陆续投放,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并获得品牌商认可。”
刘雨实谈到,OLED降低成本并向中低端市场和其他应用领域拓展是必然趋势,对于终端厂商而言,千元机关注的核心是成本,只要OLED成本合理就可以采用;另一位分析师则判断称,搭载OLED能够大幅提高千元档位机型的屏幕体验,可能会带动一轮屏幕替换潮流。
一位面板厂商人士向记者表示,正是因为国产OLED屏幕的存在,终端厂商在屏幕方面才有更多选择,不会再有被“卡脖子”的窘境,甚至还可以实现屏幕的定制,在不同档位或者同等档位的不同终端上采用不同特点的屏幕,以体现终端产品的创新个性,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拉动本土供应链
OLED屏此前基本都被韩系厂商垄断,手机厂商加速导入国产OLED屏意味着产业格局正在变化。特别是国内新增OLED产线投资数量已超过韩国,据Omdia预测,单看已公布项目,到2026年,中国OLED面板产能有望占到49.04%,与韩系OLED面板厂商平分秋色。
从整个产业链看,OLED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上游为设备制造、材料制造与零件组装,中游为OLED面板制造、模组组装,下游为显示终端及其他应用领域。维信诺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在OLED模组段已实现90%以上的本地化,且这一比例仍在提升。
周诗博告诉记者,OLED相关原物料部分,如OLED重点的发光材料,蒸镀所使用设备及精细金属掩模版,以及折叠OLED所需要的保护玻璃等,虽然已经实现部分国产化但仍需持续推进。据悉,关键物料的差异最终会体现于各家OLED产品的效能及可靠度上。
群智咨询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陈军向记者表示,由于国内OLED显示产业起步晚,目前OLED上游核心生产设备及材料的国产化率仍然较低,中短期仍然以日、韩、美、欧等海外公司为主,设备及材料的基础开发难度相对较大,周期较长,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莱特光电是国内最早进入OLED面板厂商供应链体系并实现了进口替代的OLED终端材料厂商。公司董秘潘香婷告诉记者,OLED终端材料厂商需要通过客户严格的供应商资格认证,包括公司的资质审查和工厂稽核、产品的专利审查和多轮测试验证,验证通过之后形成稳定的量产性还要经过样品、小试、中试、小批量供货、批量供货五个阶段。
潘香婷介绍,专利壁垒是制约国内OLED材料企业向终端材料拓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企业突破专利封锁实现量产供应。目前OLED面板在快速发展,国内OLED面板厂商出于对材料供应链安全性以及成本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对于国产终端材料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
据悉,莱特光电RedPrime材料及HTL材料已实现了进口替代,公司还是京东方RedPrime材料的独家供应商。
奥来德已向维信诺、华星光电、京东方等企业提供有机发光材料;国内面板厂商已进行招标采购的第6代AMOLED线性蒸发源来自于奥来德、韩国YAS、日本爱发科、韩国SNU等,奥来德是唯一的国内企业。
OLED产业链的国产化也有赖于上下游厂商的合作,徐凤英向记者表示,面对极不稳定的全球环境,公司将加强供应链的合作及风险管控,与供应商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抗风险共同体,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稳定。
据悉,维信诺与柔性电路板(FPC)公司共同研发,使多层板设计变成双层板设计,成本大幅下降;与PI公司开展柔性PI基板材料的技术攻关、材料量产工艺研发、面板产线导入验证等;还升级了全新的VM6材料体系,这是国内面板厂商首次披露自己的材料体系。
产线投资超万亿
“相比国外,国内柔性AMOLED产线建设整体较晚,目前主要产线仍处于量产后的稼动率提升阶段和建设投产前期,整体产线稼动率仍处于不断提升中。”一位面板厂商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国内尚未有OLED产线实现盈亏平衡,但产业格局正在加速集中,京东方、维信诺等面板厂商的份额在加速扩大。
以京东方为例,公司现有三条OLED产线,根据公司在调研时的表态,AMOLED业务涉及新技术、客户认证等,还需要一段投入期,公司还是聚焦提升产品、技术能力,实现产品真正价值。
京东方定期报告中并未单独披露OLED业务经营情况,但业内认为盈利可能性并不大,主要是由于公司OLED屏的出货中,盈利能力较高的高端机型占比较低,而盈利能力略低的中低端机型占比较高,同时,京东方在中低端市场还要面对其他OLED屏厂的价格竞争。
维信诺目前在固安、昆山各有一条OLED产线,并参股合肥维信诺,受新产线转固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维信诺净利润亏损有所扩大。华星光电与深天马的OLED产线也面临类似问题,出货客户集中在小米等少数厂商,还面临厂商间的压价,想要盈利并不容易。
“面板行业具备长周期、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由于产业规律,产线前期设备投入、厂房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较大,年均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压缩利润空间,难以实现盈利。”上述面板厂商人士称,这些摊销成本并不造成当期现金支出,因此对日常的生产和运营也不产生压力和影响。
通过几个数字可以初步认知OLED产线的资金密集属性,合肥维信诺第6代AMOLED产线总投资440亿元,设计产能30K/月;京东方成都第6代AMOLED产线总投资465亿元,重庆、绵阳的两条AMOLED产线总投资也接近千亿元。
在徐凤英看来,OLED面板产业在发展前期属于技术主导阶段,终端产品围绕屏幕形态进行创新,显示效果同时不断优化,因此,面板企业应重视技术创新,并不断强化产线运营能力,推动供应链体系创新降本,提升产线良率水平和量产交付能力,才能够打造有性价比的产品,获得头部客户的信任与青睐。
“面板行业在产线具备规模效益后,产能释放更多,原材料等成本更低,企业营收和盈利等指标会明显改善。”徐凤英进一步解释,未来毛利提升将来自于规模效益和产业协同,特别是在实现相对持续的高稼动率后,产线的规模优势会逐渐显现,各项成本、费用会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分摊。
陈军认为,考虑到折旧、市场需求等波动,OLED产线想要在短期甚至5年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OLED产线投资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上游原材料、设备及周边产业链的产品、技术发挥带动效应,单纯地按照盈利来评估OLED产线价值过于局限且缺乏隐形价值的体现。
据统计,中国新建及拟建的OLED产线已达到20条以上,总投资超过万亿元,这也直接带动了国内配套厂商的扩产计划。例如,莱特光电当前的OLED终端材料产能为3吨/年,另有1吨产能储备,公司正在推进的OLED终端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规划产能为15吨/年。奥来德也有合计15吨的发光材料规划产能,长春、上海工厂规划产能分别为5吨、10吨。
一位投资界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资本市场,建议用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对OLED行业进行估值,这也更能体现OLED企业的运营情况,从而反映企业长周期的真正价值。“国外很多重资产行业的估值都采用EBITDA,由于国内很多显示企业有LCD业务,并已度过了产业发展前期的业绩亏损阶段,实现了盈利,所以市场仍习惯于用盈亏来衡量企业价值。只要企业现金流稳定,企业营收规模仍在增长,就具备很好的投资价值。因此,EBITDA对OLED企业估值能更准确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
拓展IT和车载市场
今年初,京东方为OLED业务设置了2022年出货1亿片的目标,但从京东方近日的表态来看,公司已将OLED出货量目标调整为8000万片。虽然越来越多的国产OLED厂商向高端手机机型导入产品,覆盖面也在提升,但智能手机景气度的下降显然波及到了面板厂商。
“今明两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手机市场大概率延续低迷态势,手机厂商的总体策略将逐步偏保守。”陈军告诉记者,成本及高端技术突破成为手机厂商现阶段的主要诉求,低端柔性OLED面板已经对刚性OLED面板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冲击。
如果说手机市场有什么亮点,折叠屏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周诗博指出,技术升级引发了OLED面板厂商产能的重新分配,特别是刚性OLED将开始从手机转往IT来去化产能,柔性OLED则将聚焦于折叠市场。“折叠手机2022年渗透率有望达到1.1%,在规格提升、价格更具竞争力的带动下,2024年渗透率有望达到2.5%,将有机会为市场提供新一波的换机风潮。”
在陈军看来,短期内,手机、智能穿戴仍然是国内OLED厂商的主要经营阵地,与此同时,扩大OLED在下游的应用场景品类将成为面板厂的未来主要经营策略。记者注意到,OLED厂商基本都将IT(平板、笔电等)及车载视为重要的新拓目标市场。
潘香婷向记者表示,目前,智能手机是OLED面板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技术提升及成本下降,OLED显示从高端机逐渐向中、低端机型渗透,而在平板、电视、车载显示、AR/VR、智能穿戴设备等其他应用领域,这些领域渗透率还比较低,未来OLED在终端电子应用市场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今年上半年,深天马的车载显示业务营收增长超20%,公司在调研时表示,随着AMOLED产业链以及技术整体趋于成熟,加之未来规模化应用后更有竞争力的价格,车载领域的渗透将逐步加大。
关于车载应用,潘香婷表示,OLED响应速度快,抗户外强光干扰能力强,可视角度宽,有利于安全驾驶;同时,可耐受温域范围宽,能够适应汽车户外行驶绝大多数环境要求;OLED还能够实现极佳的图像质量,可做成弯曲有弧度的屏幕,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
根据维信诺的判断,中尺寸OLED接下来会依次渗透平板、笔电和车载领域,其中平板和笔电会加快。当前,已有多个终端厂商推出OLED中尺寸产品,公司认为未来在平板和笔电领域的显示创新方案会主要集中在OLED上。
周诗博认为,今明两年,OLED行业值得关注的变化一是折叠屏手机将逐步扩大市占率,通过技术不断积累,价格、手机重量及功能配置将取得最佳平衡;二是苹果能否按照计划在2024年陆续推出采用OLED面板的iPad以及Macbook系列产品。“虽然受制于大世代设备及材料效能的演进速度较慢等因素影响,近两年OLED面板在中尺寸IT产品的发展仍将缓步迈进。”
正如周诗博所说,OLED能否在IT领域快速渗透,一定程度取决于苹果公司的进度。业内预计未来苹果的iPad、MacBook、iMac三条极为重要的产品线都将会逐渐采用OLED屏幕,并将其视作标杆。
陈军指出,OLED在其他领域的渗透率提升主要受到高成本、高价格等因素制约。他提供的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OLED面板在车载显示领域出货量渗透率约0.3%,预计2026年该渗透率有望提升到2%,受制于成本价格等因素,车载领域OLED的渗透率仍然较低。
深天马谈到,AMOLED技术在车载显示领域的应用还面临着车规级稳定性、寿命等考验,行业还在持续加大投入对相关技术和方案进行改善和提升,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维信诺则提到了车载产品验证周期更长的情况。
“在近期OLED技术提升及材料优化下,车载要求的可靠度以及笔电需要的省电效能应该会逐步通过验证,加上大世代厂的筹备陆续展开,以及著名品牌厂的加持,预估在2024年后,IT及车载的渗透率将会有显著突破。”周诗博表示。
11:09 | 主业回暖副业成长 湘佳股份拟分派... |
11:03 | 光伏制造新标发布 金科环境助力光... |
10:42 |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20年来公... |
10:39 | 今年前三季度小微企业享受税费减免... |
10:35 | 第三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官高峰论... |
10:32 | 中国平安乡村振兴调研暨“百场助农... |
09:25 | 陆金所控股:任命朱培卿等担任董事 |
09:20 | 中国人保举办巨灾保险论坛暨巨灾风... |
00:05 | 东方电缆:海陆业务齐头并进频获大... |
00:05 | 多公司闲置土地被收储 持续盘活存... |
00:05 | BC技术阵营聚合发力 光伏行业格局... |
00:05 | 宝尊电商:第三季度实现净收入21亿...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