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春节档电影票房累计达60.35亿元,位居影史同期第二。但火热市场之下,也不乏吐槽声:单张电影票价动辄过百,“退票”“改签”基本无门,价格上涨服务打折的观感难免令人不快。
抛开票价高低不论,这电影票“退改难”其实是个老问题,也因为不合法理饱受争议。消费者购买电影票相当于签订了一份观影合同,在影院履约前,当然有在一定条件下要求变更的权利。某些影院“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单方面规定,颇有“霸王条款”之嫌。事实上,早在2018年9月,中国电影(11.450,0.01,0.09%)发行放映协会就专门发布过关于“退改签”的规定,要求简化手续、优化流程、明确公示。可如今几年过去了,现状依然骨感。截至去年,北京267家影院中,支持退票的影院仅78家,占比仅3成。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变数多,预定与退改正成为一项基本商业服务。更何况影片口碑存在“时差”,如果某部影片上线后反响不佳,买了预售票的观众难免有退票或换看其他影片的想法。然而,机票、火车票支持“退改签”,拍个照、约个课都可以改期,偏偏退一张电影票就十分困难。某影院工作人员表示,这主要是担心遭遇恶意退票,影响影院排片和二次销售。如此理由看似有一定现实针对性,毕竟某些狂热粉丝为支持偶像大肆刷票占位又恶意退票的行为着实让人反感。但影院要维护自身利益,规避经营风险,大可通过制定更细致的规则、利用更先进的技术等办法,简单“一刀切”,自己固然一文不损,却实实在在损害了用户利益。
从技术层面看,电影票“退改签”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关键就在于相关方面尤其是电影院能否正视消费者权益,纠正观念误区、完善具体规则。在这方面,行业内外可供参考的经验很多。2019年5月,深圳推出国内首个电影票“退改签”行业自律标准,根据具体时间实行“阶梯式”退费,手续费最高不超过票价30%,24小时以上免收手续费。这一细致规则体现了风险共担原则,既保护了消费者,也兼顾了影院的利益,争取到的是用户体验与市场发展的双赢。
任何行业的长远发展,靠的都是尊重用户和优质服务。清理“霸王条款”,普及电影票“退改签”服务并统一相关标准,给予观众“用脚投票”的权利,光影之旅会更加轻松,电影市场发展也会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