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乘联会日前发布的8月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8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达187.1万辆,同比增长28.8%,环比增长2.9%;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为52.9万辆,同比增长111.2%,环比增长8.8%,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回升,单月零售渗透率达到28.3%,再创历史新高。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在9月突破50万元/吨,而在2021年初报价不过7万元/吨左右。
中金公司电新首席分析师曾韬告诉《证券日报》记者,2021年二季度以来,锂电产业链资本性支出增速出现分化,中上游材料和资源的资本性支出增速逐渐反超锂电池环节,或将驱动产业链议价能力反转。
新能源汽车提升空间大
动力电池行业高景气度持续
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从2020年的5.8%提升至如今的28.3%,但曾韬认为,中、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不足30%,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政策补贴、优质车型供给有望持续驱动需求增长。
“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或达到1000万辆,同比增长40%-50%;带动中游产业链持续放量。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有望超550GWh,同比增约54%,新能源车高景气度将继续对板块估值形成支撑。”曾韬说。
当前,新能源车需求快速增长背后的主要驱动力,也已经从补贴和牌照等政策主导,转向市场化的供给端产品多样化、产品竞争力提升支持的个人需求释放。
长江证券电新首席分析师马军对记者分析,国内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进入了汽车消费驱动的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带来高性价比的优质车型供给释放,叠加基础设施完善进一步形成消费者认知培育,共同推动了国内新能源车的持续高景气。
记者梳理发现,此前A00级纯电小车和30万元以上中高端车型占据主要市场,消费者以占号新能源牌照和尝鲜型消费为主。现如今,10万元-3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提升,消费者需求正在呈现普及化态势。
联动定价机制消化涨价因素
产业链垂直布局构建全面竞争力
在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持续超预期下,动力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等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碳酸锂价格达50万元/吨以上。虽然中上游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但在价格传导机制下,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未完全呈现出产业链利润向上游聚集现象。
从此前披露的中报数据看,动力电池生产龙头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129.71亿元,同比增长156.3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68亿元,同比增长82.17%。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506.07亿元,同比增长65.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95亿元,同比增长206.35%。
东吴证券电新首席分析师曾朵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电池企业今年开始逐步采用金属价格联动定价机制,车企通过涨价,让上游材料上涨的成本由电池厂、车企及消费者共同承担。随着消费者对价格上涨接受程度的提高,终端订单逐步恢复,上游材料价格上涨影响逐步消化,对整体销量影响较小,体现出终端需求的强劲。
曾朵红说:“长期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加速动力电池厂商产业链一体化进程,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向上游布局锂矿资源,且加大对回收的布局,最大程度上减缓对上游资源的依赖,降低材料成本。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加快了电池的技术进步,三元高电压加速渗透,锰铁锂等提升能量密度的方案即将量产,钠电池产业化加速。”
广发证券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原材料价格上涨背景下中国厂商跟进报价机制革新改善盈利,通过产业链垂直布局深化壁垒,有望形成对海外电池企业的全面竞争力。随着欧洲市场供应链开放,未来车企新平台释放更多中国供应链机会。
电力市场对储能需求日益旺盛
中期对锂电池需求增速形成支撑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场景在储能场景进一步拓宽。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中国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为29.7%,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为13.7%。随着传统能源市场的复杂化和风光发电在电力市场中比例提升,电力市场的稳定性对储能需求日益旺盛。
电力市场规模发展下,新型电力系统中电价的形成机制逐渐优化,储能市场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经济性逐渐向好。曾韬认为,储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有望中期对锂电池需求增速形成支撑。因为大型储能的使用年限一般超过15年,其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是作为生产工具的基本要求,所以市场的爆发利好于锂电技术储备丰厚的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
储能电池注重长循环寿命、安全性、充放电稳定性等,尤其是循环次数最为关键,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具备长寿命循环技术,能实现25年超长服务寿命。2022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设备销售收入达到127亿元,同比增长171.41%。自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设备全球累计出货超33GWh,居全球第一,宁德时代储能系统以其安全性、可靠性获得了全球客户的信赖。
亿纬锂能从2018年开始布局电网大型储能、通信储能、家庭工商业储能和移动储能四大业务,2022年公司将动力储能电池的重点发展方向调整为大圆柱三元和方形铁锂叠片,更有助于未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战略。
马军表示,储能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度电成本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要素,对应要求低成本和长循环寿命,头部企业应具备优异的材料体系研发、生产成本控制等能力。
(编辑 乔川川)
00:08 | 双方意见难一致 亚振家居终止“易... |
00:08 | 白酒企业要用好电商这把“双刃剑” |
00:08 | 拼多多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93.5亿元 |
00:08 | 凌雄科技董事会主席胡祚雄:DaaS市... |
00:08 | AI转型初见成效 百度第三季度核心... |
00:07 | 光伏制造业新规出炉 准入门槛全面... |
00:07 | 紧平衡供需格局延续 磷化工景气升... |
00:07 | 公司零距离·新经济 新动能|博汇纸... |
00:07 | 人形机器人概念持续火热 多公司获... |
00:07 | 造纸业筑底回升三大机遇 |
00:07 | 9家银行系险企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 |
00:07 | 券商并购重组新进展:“国君+海通...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