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丽新 见习记者 郭冀川
一直以来市场对于药品集采的关注点,是各个企业的竞标价格,然而这只是集采整个环节的其中一环,报名、竞标、中标、供货形成了药品集采的全过程。其中供货情况一直不被市场所关注,直到近日一家A股上市药企集采违约,才让供货环节能力受到业内重视,弃标断供也成为集采政策落地过程中一场冲击波。
自2018年首轮“4+7”试点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开展至今,也曾发生过企业弃标断供行为,根据各地通告不完全统计,在浙江、河北、云南、湖南等多地曾陆续出现相关集采中选药品断供,涉及供应企业包括国内和外资等诸多药企。
森瑞投资医药研究员田新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部分医药企业中标集采后,因为自身原因无法按时、按量供应产品原因有很多,这往往是个案。仿制药集采价格降价过多的本质是因为仿制药竞争太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下去必然会淘汰掉一部分产能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的企业,因此这些企业即便中标,后续也难以满足供应,从而被市场淘汰。
田新杰说:“近期发生的药企集采断供行为,是因为疫情导致开工不足和员工结构导致的财务压力较大等问题,特别是疫情导致的扩产不及时,会使药企无法满足集采较大的需求量。这一情况的发生并不影响集采供应,毕竟断供后还有后补的企业。仿制药集采的趋势,从长远看就是要提升医药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的质量,因此部分药企‘眼大肚子小’导致断供,预计后面还会有发生。”
企业在参与集采投标前,都会进行产能的预估,以保障后期供应。除了药企中标后产能扩张过程中发生问题,导致产能供应无法按时保障外,也有中标价格过低,甚至低于成本价或随着原料的上涨无法覆盖成本,不得不选择断供或者减少供货量行为。对此,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会将相关违规企业列入“违规名单”,并取消一定时期参加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活动的申报资格,进而影响到药企后续的集采竞标。
风云药谈创始人张廷杰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这种取消参与集采资格的处罚力度非常大,意味着被处罚企业的所有产品将没有资格参与集采报价。对于一些产能不足,不能充分供应集采需求量,但是又想尽早参加集采的企业来说,这是“敲响了警钟”。因为企业一旦中标后,如果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充分保障供应,那么接下来的处罚将会影响到企业其它产品的集采竞争。
在此前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启动后,国家医保局就针对集采的“后环节”进行了多次企业座谈会,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医药流通环节、供应保障能力等内容。部分地区医保局也发布通知,强调定点医疗机构自行网下采购的药品和医用耗材,医保基金不予支付,从而保障集采中标企业的利益。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集采不仅要降低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保证集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配送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涉及产品安全和综合成本问题。通过集约化采购、集约化配送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也会避免医院以成本的名义对外输出利润,所以企业在产品产能供应保障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等服务环节,适应集采的节奏,从而薄利多销。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