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设有店面。
□海底捞将海外业务分拆,既有诸多资本因素的考量,或许也代表着一种业务策略的回归——更聚焦火锅主业,以夺回失去的消费者。
◎记者郭成林
面对行业忧虑与业绩质疑,尚处于经营战略调整期的海底捞意外开启了新的资本运作——分拆海外业务“SuperHi”单独上市。
如计划成功实施,这将是继颐海国际、海底捞后,实控人张勇收获的第三个IPO。
耐人寻味的是,无论从宏观环境、市场情况抑或资本偏好,目前显然不是“火锅股”冲刺IPO的良好时机;而且海底捞此前业绩大幅下挫,资本市场“品牌效应”今非昔比。
同时,此次分拆方式系“实物分派+介绍上市”,以快速便捷地登陆资本市场,不进行任何IPO融资。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持续跟踪海底捞的资本人士认为,此时分拆或是符合逻辑的无奈之举。
具体原因有二:一是境内外不同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使资本对不同地区的餐饮企业产生了预期差别,以“实物分派”进行分拆,可回馈现有股东,满足一部分投资人的诉求,享受更高估值;二是纵观海底捞发展史,历来有分拆成熟业务的资本路径,以实现降低母公司财务压力和管理复杂度的经营目标。
然而,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持续满足消费者快速变化口味的产品力,仍是竞争第一要义。
海外业务占比小但“成色”足
7月11日晚,海底捞发布公告称,正在考虑将SuperHi公司股份进行实物分派方式的分拆,并以介绍上市方式于港交所主板单独上市的可能性。SuperHi及其附属公司主要系公司于海外从事的餐饮业务。
海底捞董事会认为,建议分拆符合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能够让SuperHi及集团其余业务在其各自地域范围内获得更好发展,并在一个独立的上市平台上产生未来的增值收益。
目前,SuperHi尚未向港交所提出SuperHi股份的上市申请,分拆也尚未实现。海底捞分拆海外业务独立上市刚刚进入动议阶段,尚未取得实质进展。
海底捞海外业务“成色”如何?
目前,海底捞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设有店面。
查阅海底捞2021年报,截至年底,海底捞在全球开设1443家直营餐厅;其中包括海外的114家门店,贡献了27.22亿元收入。
从2021年财报来看,经历了疫情,海底捞海外业务的经营情况已开始恢复,但整体占比有限。其中,境内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海外业务收入分别为77.28亿元、149.04亿元、142.30亿元、27.22亿元,同比增长30.3%、32.2%、74.8%、22.3%,占总收入比重为19.52%、37.65%、35.95%、6.88%。
得益于海外市场更高的客单价,SuperHi未来或具有更高的业绩天花板。
财报显示,2021年海底捞海外餐厅的人均消费为197.9元,相当于公司平均值的1.9倍,境内一线城市的1.8倍。
此外,2020至2021年,海底捞境内一线城市的顾客人均消费从116.2元降至111.8元,二线城市从105.7元降至101.7元,三线城市从100.2元降至95.7元。相比之下,海外餐厅的人均消费从192.6元增至197.9元,消费能力较佳。
如新加坡,根据海底捞2018年上市时披露的数据计算,彼时新加坡门店的单店年收入高达5900万元,而境内一线城市为4600万元,二线城市为4400万元,三线及以下城市为2200万元。
随着火锅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海底捞还在不断提升对海外市场的重视程度。
长期跟踪海底捞的十一维资本创始人张黎向记者分析,“长期以来,火锅品类最易为海外华人接受,同时更多的外国人也渐渐开始喜欢上中式餐饮。这些都促成了海底捞决定将这一块业务单独分拆做大。”
实物分派+介绍上市
除了市场因素,分拆或也有回馈近年来承担股价下跌压力的二级市场股东的考量因素在。
根据公告,SuperHi计划采用“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方式。“实物分派”意味着SuperHi将股份直接分给海底捞现有股东,而非由海底捞直接控股;“介绍上市”意味着不发新股、不融资,上市只是为了增加流动性,缩短上市流程,最快速实现IPO。
实物分派无疑对海底捞现有股东是一个利好。
此前,张勇麾下的颐海国际和海底捞分别在2016年和2018年登陆港交所。其中,海底捞上市后市值很快冲破千亿港元,创始人张勇夫妇身家更是随之飞涨。
随后几年间,在消费升级浪潮的驱动下,海底捞股价一路狂飙,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餐饮企业。然而,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海底捞和颐海国际的股价在2021年初达到历史高点后大幅跳水,市值萎缩80%以上。
两只股票长期低迷,不仅套牢了大批二级市场投资人,也让张勇及海底捞管理层倍感压力。海底捞在2021年底启动改革计划,关闭大批亏损门店,张勇也让出了CEO职务。
如今,海底捞将海外业务这块相对优质的资产分拆单独上市,类似于向股东进行了一次“特别派息”;后期如果股价上涨,对股东则更是一种补偿。
一部分拆运作史
回溯海底捞发展史,历来有分拆成熟业务的资本路径,以实现降低母公司财务压力和管理复杂度的经营目标。
早在2005年,海底捞就成立了成都分公司,专门从事火锅底料生产。两年后,该公司的客户不再局限于海底捞,而是通过商超等线下渠道向第三方售卖。
到了2014年,海底捞底料已经成为一门大生意,相关的分拆同步启动。海底捞通过一系列公司设立和股权操作,将这块业务注入境外上市主体公司。2016年7月13日,更名后的颐海国际在港交所挂牌,成为“海底捞系”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彼时,正处于扩张期的海底捞变得资产更轻,扩展更快;而颐海国际也获得了接触更多外部客户的契机,并能够在公开市场募集更多资金。
据财报,2013至2021年,颐海国际的年收入从3.16亿元增至5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4.3%;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从0.22亿元增至7.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5.8%。
海底捞从2014年起,陆续将更多模块拆分出来独立运营。
海底捞于2014年6月成立蜀海(北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火锅食材的自采和外购、清洗入库、配送等服务;将人力资源模块独立出来,组建微海咨询,除了运行海底捞招聘和员工培训,还向其他餐饮企业提供服务。IT系统也是拆分对象,海底捞与用友合资成立“红火台”,提供会员管理、库存管理、运营管理等餐饮SaaS服务。
截至目前,海底捞沿着火锅业务链,拆分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公司,覆盖食材、调味品、人力资源、IT系统、店面装修等环节。而海底捞负责最关键的餐厅经营,居于中枢地位,赋能各子公司。
另一方面,近年来海底捞看到消费者对其品牌不再狂热后,也尝试通过孵化子品牌来探寻第二增长曲线。
据查,海底捞陆续推出了秦小贤、捞派有面儿、十八汆、佰麸私房面、孟小将、骆大嫂、饭饭林、制茶乐园、乔乔的粉、苗师兄鲜炒鸡等多个子品牌,试图赶上新消费的末班车。只是,这一策略收效甚微。海底捞2021年营收中,餐厅收入的占比仍然高达96%。
基于此,海底捞将海外业务分拆,既有诸多资本因素的考量,或许也代表着一种业务策略的回归——更聚焦火锅主业,以夺回失去的消费者。
12:24 | 上交所与三大石油石化集团联合举办... |
12:22 | 复洁环保增资控股普霖科技 节能装... |
11:09 | 主业回暖副业成长 湘佳股份拟分派... |
11:03 | 光伏制造新标发布 金科环境助力光... |
10:42 |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20年来公... |
10:39 | 今年前三季度小微企业享受税费减免... |
10:35 | 第三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官高峰论... |
10:32 | 中国平安乡村振兴调研暨“百场助农... |
09:25 | 陆金所控股:任命朱培卿等担任董事 |
09:20 | 中国人保举办巨灾保险论坛暨巨灾风... |
00:05 | 东方电缆:海陆业务齐头并进频获大... |
00:05 | 多公司闲置土地被收储 持续盘活存...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