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岚
随着上市公司进入年报披露工作的准备期,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也开始多了起来,其中不乏有公司因金额巨大的减值计提而引发业绩大幅波动。
譬如,健友股份近日披露了《2023年度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提示性公告》,根据相关规定,公司对截至2023年末存货进行了初步减值测试,2023年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0亿元到12亿元,预计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少8.5亿元到10.2亿元。
从会计学的角度来说,资产减值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不仅可以消化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还可以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获取经济利益的实力,提高资产效益和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在实践中,资产减值计提一直备受投资者关注,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计提进行“财务大洗澡”,操纵利润。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突击”大额计提更是敏感。
上市公司的“财务大洗澡”不仅会令财务报表失真,也伤害了信息披露的公信力,进而可能误导投资者,扰乱市场秩序。可以看到,过往一些因大额减值计提而导致业绩变脸或损失扩大的上市公司,也收到了监管机构的关注。
鉴于此,上市公司大额减值计提是否合理,有必要进一步厘清背后的疑问。譬如,商誉、存货及固定资产等出现减值迹象的具体发生时点,计提是否及时,是否“突击”集中计提;是否及时进行了减值测试,以及减值测试的方法、参数选取及依据等;减值计提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过度计提,隐藏着调节利润的动机等。
总之,对于上市公司突击性的大额减值计提,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投资者都应加强关注。对于上市公司,一方面,应该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使减值计提更为合法、准确、合理和及时;另一方面,推动财务信息披露更为公开透明,主动回答市场关注的问题,从而打消投资者疑虑,避免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