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向杲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等部门持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公司获得金融支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金融的助力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各类金融机构需持续推动金融活水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
首先,在间接融资方面,不同金融机构亟需优化服务模式,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公司的融资需求。从宏观视角来看,截至今年4月末,在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中,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占比超过六成,这说明间接融资仍是我国实体经济融资的最主要方式,因此,优化间接融资对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视角看,过去多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传统产业积累了成熟的信贷投放模式,但对类似芯片类等高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方式仍在持续探索中,推出适配的金融服务具有紧迫性。
从间接融资的现状看,金融机构可能并不缺针对新质生产力的信贷投放“额度”。并且目前市场融资成本不高,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3.75%,同比降0.22个百分点。相对而言,部分金融机构较为欠缺的以及亟需建立的,可能是“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良性机制,这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快服务模式创新,科创类企业普遍缺少实物抵押资产,且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不太完善,这要求银行推出“弱担保、弱抵押”的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等;另一方面要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和风控能力,高风险是科技型企业的一大特征,银行等需强化对专业技术的甄别鉴定能力,实现对企业的精准画像,并提供与企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其次,在直接融资方面,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耐心资本、风险资本的投入力度。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较快,但股权融资占比仍有提升的空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在各类社融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仅为3%。未来,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各类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推出适配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新动能领域的直接融资服务,提升直接融资的可得性。
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宜从“量”与“质”两个层面发力,支持新质生产力获取直接融资。在“量”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险资等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相关企业未上市股权、股票的投资力度,以提升这些企业的发展动能,降低负债压力。在“质”上,新质生产力更需要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因此,各类金融机构需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公司的长期资金投入,避免“快进快出”。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期间金融的作用功不可没,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助力和陪伴。笔者坚信,强大的金融体系辅以其他支持政策必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并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