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否会重启宽松?
上一次实施全面降准是在2019年1月,时隔8个月后,此次国务院定调普遍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的重启?
综合来看,国常会对货币政策表述由“松紧适度”改为“预调微调”,并特别说明要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工具,明明认为,结合国常会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表述,结合支持对象、外部因素和LPR改革来判断。降准可期,但并不制约后续降息,“双降”有可能;年内积极财政的托底作用会有所提升,但力度不会过猛。
从此前央行表态来看,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8月20日国新办吹风会表示,市场利率已经明显下降,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基本合理的水平。短期主要看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以后看情况,降准、降息都有空间,但是降不降还要根据经济增长和物价形势。
同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目前中国的准备金率平均水平大概是11%,这个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当中相对来说是中等偏低的,如果加上超额准备金,计算一个总的准备金率,中国总的准备金率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偏低的。从法定准备金率的角度来说,过去积累了一定空间,未来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但总的来说这个空间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从准备金率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完善‘三档两优’的法定准备金率框架”。
邓海清认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未提出“降息”、“降低MLF利率”,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仍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央行仍然维持此前“保持定力”、“不松不紧”的主基调。在普遍降准、定向降准的同时,央行完全可以维持政策利率(OMO利率、MLF利率),以及货币市场利率中枢的不变。
第二种可能,央行放弃此前“保持定力”、“不松不紧”的主基调,改变之前对利率水平的判断,从7-8月份认为利率水平合适,到9月份转而认为利率水平偏高、需要下调。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李奇霖认为,宽货币空间有限,一是物价上涨压力暂未缓解,二是房住不炒的政策执行仍在持续。即使降准,后续流动性若过于宽松将短端政策利率压至较低水平,公开市场操作料将回笼对冲。
李奇霖表示,宽信用为主要的政策诉求。全年专项债在9月前发行完毕力争四季度项目开工,专项债额度提前下发今年四季度可使用的额度最高达1.85万亿,专项债可以用作项目资本金,并配套信贷,实现宽信用的效果,预计基建增速四季度可回升至5%~10%的区间,但考虑到地产下行和隐性债务治理,宽信用效果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