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2023年,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特别是近期发生的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防灾减灾项目多为公益性项目,且用款周期比较长,除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也是必不可少。
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银行应积极支持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项目,并为其筹集中长期资金。
加强重点领域信贷投放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有关部门下达2023年增发国债第二批项目清单,共涉及增发国债项目9600多个,拟安排国债资金超5600亿元。第二批项目清单包括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等领域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实施对加快完善我国防洪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化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力支持各地灾后重建,保障重点领域信贷资金不断档,2023年8月份以来,各地银行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对接等方式了解灾后重建项目规划以及资金需求情况,并制定金融服务方案。
例如,工商银行河北衡水分行把支持地方重点项目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争取支持灾后重建的绿色服务通道、利率下调、宽限期等政策资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河北银行制定并下发了《河北银行关于做好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工作的若干措施》,出台了9项针对性的有效帮扶措施,加强信贷投放,保证授信支持不断档,安排专项资金,全力支持灾后重建。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服务助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若干意见》,全力做好抗震救灾金融服务工作。
新社汇平台联合创始人煜阳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银行应建立防灾减灾救灾项目营销工作专班,与地方政府部门保持密切沟通,主动了解项目的具体内容、规模、工期等信息,以及承建企业的资质、业绩和财务状况,为后续的营销工作打好基础。
煜阳进一步表示,银行不能只盯着贷款一项服务,还应根据防灾减灾救灾项目的实际,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提供包括贷款、支付结算、资金监管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方案。
财经评论员、传播星球APP专家张雪峰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银行应对各类企业承担的灾后重建项目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包括财政支持的来源、付款周期和其他相关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开发适合的融资产品,如银团贷款等。如果个别项目风险偏高,后续可能出现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可以通过增信的方式解决,比如担保、保险等,提高信用等级,降低融资难度。
用好中长期信贷资金
目前,灾后重建及防灾减灾救灾项目主要包括:修复道路、供电、供水和通信等设施;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启动灾毁房屋特别是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
2023年8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金融支持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对受灾情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倾斜信贷资源,加大各类信贷投放力度。对受灾区域道路通讯、水电燃气、市政设施、水利项目等基础设施修缮重建贷款需求,加强中长期信贷支持。
在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推动下,银行业的中长期信贷资金正源源不断地流向防灾减灾救灾项目。
煜阳认为,银行要有计划地参与编制地方政府部门的灾后重建规划。在灾后修复及重建工作中,银行应根据修复及重建项目的建筑等级、结构等设计融资产品,比如,对钢混结构建筑延长信贷期限,从而有计划地引导农民提升房屋建筑等级。
张雪峰认为,考虑到灾后重建等项目的用款周期较长,银行需要提前做好中长期信贷资金的安排,可以与一些长期资金来源建立合作关系,如保险公司、养老金等。除了传统的贷款方式,还可以考虑使用债券、基金等其他金融工具为项目筹集资金。银行还应对项目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包括财政支持的稳定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等,确保资金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