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
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仍然较大,各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发展。下阶段应继续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多方发力,减少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在农村地区进行村庄新建、厕所改建、污水垃圾处理等。另一方面,金融支持可以助力养老、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及配套设施改善提升。此外,通过发挥金融力量,还可以带动当地旅游等产业发展,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农业农村的吸引力、竞争力。
因此,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帮助满足当地农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
首先,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线下金融营业网点,并依托线下网点,积极整合普惠金融、便民服务、农资农技等资源,加快涉农场景建设推广,不断完善基础金融服务生态环境、信用环境,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其次,各类金融机构应发挥自身优势,协助做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应发挥牵头作用,通过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时补充符合条件的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下沉乡村,围绕水利、燃气、路网、通信等重点领域,加强和当地龙头企业的对接,通过创新专属金融产品,逐步探索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模式;中小银行应加大与当地政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大型商业银行的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并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重,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贡献应有的力量。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加大信贷资源倾斜,推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与教育、社保、医疗、交通、社会救助等民生系统互联互通,让公共服务的便利触达乡村,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总体而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均需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支撑。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