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农金频道要闻

农村金融步履铿锵开启新希望

01-02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杨怡明 郝飞 田耿文 李美丽 曹沛原

    今天是2024年元月1日,伴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2023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回顾过去,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农村金融在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浪潮中开拓进取,不断深化改革,义不容辞服务乡村振兴,当仁不让推动建设农业强国。

    这一年,农信改革按下“加速键”,村镇银行优胜劣汰趋势显著,在总量减少的背景下,探索突围模式,着力做强个体并彰显特色,“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新模式前景广阔势不可挡,农业保险日益成熟,新市民金融蓬勃发展……

    新年伊始,本报通过梳理2023年的行业热点,回顾这一年的闪耀时刻,同时满怀赤诚与热忱迈向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

    农信改革加速推进

    在刚刚过去的12月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塔里木农商银行正式揭牌开业,成为“南疆第一大银行”“新疆第五大法人银行”;四川洪雅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筹建批复;陕西秦农银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关于该行吸收合并陕西蓝田农商银行、陕西周至农商银行的议案……农信改革不断提速。

    2022年4月18日是农信改革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天,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落地。那一年,河南、辽宁、山西、广西等省(区)级联社的改革方案获得监管批复。

    如果说2022年是省联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元年,那么用“加速推进”来描述2023年省联社改革尤为贴切。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地市级层面,农信改革均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

    这一年,河南、山西、辽宁三地省联社改革方案落地,有问题的农信机构加速退场,发展不顺畅的农信机构,或加速合并重组,或组建地级市农商银行,或在同一区域内相互持股……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信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骨干力量。进一步深化农信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对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如今,无论是行业内亦或社会公众,对农信改革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愈发重视的体现。

    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23年,“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多项文件、多场会议均有提及,监管层面表示将会配合制定相关方案。可以预见,包括农信系统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新的一年,农信改革的步伐不会停下,会随着已有经验的积累朝更深入的方向快速迈进。当前,已有多个省份改革方案正等待获批。同时,农信改革路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依据地方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改革路径和模式,将成为实现改革平稳有序进行的“最优解”。

    村镇银行做强个体彰显特色

    2023年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关于藁城恒升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解散的批复》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关于晋州恒升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解散的批复》,引发业内关注。

    与以往村镇银行解散不同,上述两则《批复》所涉及因被吸收合并而解散的石家庄藁城恒升村镇银行、石家庄晋州恒升村镇银行,以及涉及吸收上述两家银行的石家庄新华恒升村镇银行都是村镇银行,且他们的主发起行都是浙江温州瓯海农商银行。

    2021年初,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适度有序推进村镇银行兼并重组。

    此前,村镇银行因被吸收合并而解散时,均由主发起行参与、将其改制为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业内称“村改支”)。本次由村镇银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的事件表明,评级良好、支农支小特色鲜明的村镇银行将堪当大任,未来或有更多村镇银行承担吸收合并的任务,把村镇银行做强并做出特色。

    由村镇银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和“村改支”的模式,是目前村镇银行改革化险的主要模式。可以说,2023年开启了村镇银行改革化险模式的“探索键”,这一年,业内专家和从业者也对各种模式利弊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一位金融机构资深从业者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村改支”的结果是虽然网点还在,但已不再是一级法人,其支农支小的作用会打一些折扣。而由村镇银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虽然也有一些与“村改支”相同的弊端,但其支农支小的作用不会减弱,两者相比,地方政府部门更容易接受这种模式。

    一位区级政府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则向记者表示,从当地政府的角度考虑,村镇银行纳税、就业、贷款、服务均不出区,“村改支”后这些都会改变。因此,即使出现一些风险,只要在可控范围内,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更提倡由村镇银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

    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村镇银行数量已达1642家,与2021年末高峰时期的1651家相比已有所减少。如果再算上下半年被解散的村镇银行,问题村镇银行机构数量减少的趋势更为明显。

    当前村镇银行正向减量化方向发展,部分村镇银行被合并是大势。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与被主发起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吸收合并相比,被村镇银行吸收合并更利于单家村镇银行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乡镇及农村地区客户。

    村镇银行这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喧嚣不再、撇去浮沫、风险出清,行业未来的路径逐渐清晰。

    绿色金融前景广阔势不可挡

    自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金融业围绕实现“双碳”目标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2023年,随着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在经济体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相应产业发展的绿色贷款需求在整个银行的贷款需求结构中也随之上升。截至2023年3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

    这一年,为“绿色”领域提供持续且优质完善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银行机构尤其是国有大行信贷业务板块中愈发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农业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9月末,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余额3.8万亿元,较2022年末新增1.1万亿元,增速42%,余额、增量、增速均创历史新高。

    除了绿色信贷之外,绿色债券是碳金融市场中规模仅次于信贷产品的绿色金融产品。在绿色债券承销方面,多家国有大行也呈现出增长态势。如,截至2023年9月末,中国银行绿色债券承销规模达2862.07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排名第一;交通银行主承销绿色债券79.42亿元,同比增长10.48%。

    总体上看,2023年,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正在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从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从环境基础设施升级到自然生态修复,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方面,绿色金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在气候投融资方面,这一年我国迈出了关键步伐,已发行与气候投融资相关的债券,如与碳减排挂钩的绿色债券当前余额达3万亿元左右。

    随着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逐步清晰,气候金融成为绿色金融内涵的外延。在2023年12月21日召开的亚洲开发银行气候投融资加速平台项目成果发布会暨气候投融资论坛上,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表示,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即将启动。在气候投融资相关领域,主要围绕绿色交易服务、绿色公共服务、绿色能力建设和绿色金融服务四大领域提供服务。这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方向指引。

    未来,广大涉农金融机构将持续贡献“绿色金融”力量,为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做出应有贡献。

    农业保险日益成熟

    2023年7月份,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称,将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

    随后,各地迅速出台支持政策,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相关工作,着力稳定种粮农户收益,推动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农业保险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三大主粮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农业保险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进入2023年,顶层制度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风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质量和规模方面都得到有效提升,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发展之路。

    顶层设计方面,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据记者梳理,历年来,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及政策,从经营制度、经营产品等多个层面,支持农业保险保障品种、覆盖范围、补贴比例等有力推进。在此基础上,2023年,为顺应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新格局和新变化,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又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新要求,明确未来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保险产品和服务方面,随着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品种明显增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逐渐从“保大宗、保成本、保生产”向“保特色、保收入、保产业链”迈进。当前,保险行业已实现主粮险种在主产省份的基本全覆盖,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重要农产品保险覆盖面也逐步扩大,指数保险、“价格保险+期货”等创新农险产品不断丰富。

    这一年,随着各项政策及制度的推进,我国农险市场份额不断增长,覆盖面和渗透率持续提升,保费规模快速扩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至9月份,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291.83亿元,同比增长19.36%;参保农户1.49亿户次,提供风险保障3.85万亿元,真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稳定器”。

    新市民金融蓬勃发展

    元旦来了,春节还会远吗?带着内心对家乡的期盼,一个多月后,新市民返乡潮就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始涌动。

    “新市民”这一概念提出后,该群体面临的如购房、子女上学、创业资金来源、养老医疗等诸多困难以及金融需求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继2022年《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后,2023年,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陆续围绕“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政策引领下,各地金融机构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新市民群体特征等,确定重点服务场景,与属地服务新市民的政府部门、用工单位、服务平台等积极开展合作,不断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让越来越多的新市民从“落下脚”变成“扎下根”。

    例如,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针对900余万小微商户、500余万外卖骑手等新市民群体,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11月末,农业银行骑手卡、小微商户卡服务客户数已突破100万,保持同业领先地位;同样,建设银行将服务新市民金融行动作为深化新金融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聚焦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化覆盖百姓衣食住行。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刻画,累计实现1.37亿新市民数据标签化。

    近期,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普惠金融大文章”的提出,新市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方面,也将进一步成为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在一些劳务转输大省,新市民人数多、分布广,需求差异大。他们到底需要什么?银行又能提供什么?”这是金融机构尤其是涉农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农村金融时报》电子报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