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市场“做主” 今年已有约30家公司定增“无疾而终”

2021-11-23 06: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要是能发得出去,我为什么要眼睁睁看着批文失效呢?”面对记者关于定增批文失效的疑问,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如此反问。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约30家上市公司定增批文到期失效或手握批文而放弃定增,而且这样的案例在第四季度密集出现,仅10月份至今已有约10起。梳理案例可以发现,定增批文失效的公司主要有三个特点——市值较小、流动性较弱及题材偏传统。

    有投行人士表示,由于定增审核节奏较快,定增能不能成功,关键已不是监管批不批,而是市场认不认。市场认不认的关键则在于上市公司本身。现在市场中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拥有较大话语权的机构投资者出于“性价比”的考虑,更青睐大公司、赛道股,不在主流视野中的公司股价不佳,定增自然也难做。

    定增批文密集失效

    福达合金11月1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此前获得的定增批文自2020年11月18日起12个月内有效。公司在取得批复后积极推进定增,但由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发行时机和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等多方面原因,公司未能在有效期内实施定增,该批复到期自动失效。不过,福达合金已经准备了后手,启动了重组计划。

    稍早时候,方直科技宣布,公司2020年11月9日取得定增批文,此后公司积极推进定增各项工作,但由于资本市场环境和融资时机等多方面因素变化,未能在批复文件有效期内完成定增,批文到期自动失效。

    据统计,10月份以来,福达合金、方直科技这样定增批文失效的案例频频出现,而且还有一些公司手握批文却决定终止定增。两种情况10月以来合计约有10起,而今年年初至今这一数据约为30起。

    对于定增批文失效,相关公司大多表现得无奈而又淡定:无奈的是“由于市场环境和股权融资时机等多方面因素”未能完成;淡定的是“部分拟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前期已由自有或自筹资金先行投入,批复到期失效不会对公司目前的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有资深投行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定增募资不达预期的案例频频出现,而定增审核节奏依然很快,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定增“注册制”趋势已经明朗。

    有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拿到定增批文,压力随之而来,为了能尽可能达到募资目标,对机构路演、传递项目价值等操作必不可少。“知名大公司定增份额都是抢着要,其他公司可就难了,实在发不出去,只能放弃此次定增,等待更好的时机,或者寻找其他融资方法。”

    三类公司难过定增关

    一边是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高调融资,另一边是部分公司只能面对定增批文失效,是什么导致“冰火两重天”的出现?记者梳理了今年以来约30起定增批文失效的案例,发现这类公司主要有三个特点——市值较小、流动性较弱及题材偏传统。

    首先是市值较小。定增批文失效的公司中,绝大部分市值都在50亿元以下,部分甚至仅为十几亿元。例如,方直科技11月9日宣布定增批文失效,其下半年以来市值长期低于20亿元,甚至一度跌破15亿元。

    市值较小引发第二个原因,就是二级市场流动性不佳。华源控股下半年以来的日均成交额为1226.32万元,个别交易日的单日成交额甚至只有五六百万元。

    前述私募人士表示,市值小、成交量低的个股,如果公司基本面或者市场风格没有明显改变,定增股份解禁后恐怕很难卖得出去,即便不计后果强行出货,也会有非常大的冲击成本,到时候别说赚钱了,恐怕还会亏。

    有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定增属于一级半市场,其风向变化与二级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从道理上讲,所有大公司都是由小公司成长起来的,小市值公司中肯定有金子,但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研究一家公司付出的成本差别不大,可市值较小的公司往往只能买几亿元,即便翻倍,带来的盈利也只有几亿元;大市值公司可以买几十亿元,股价只需稍稍上涨,收益就不止几个亿。”

    其表示,机构投资者对待定增的态度也是如此,同样是研究标的、参与定增一套流程,为何不选已经在股票池中的大公司呢?

    考验定增择时能力

    手握批文都发不出来,那这些上市公司怎么办?不少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趋势已经形成,只要定增“注册制”的政策不变化,还会有公司过了监管审核关,却过不了市场的关。

    “在符合再融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监管对定增尤其是市价定增的审核明显趋于程序性,让绝大部分方案都有机会放在市场中供投资者选择。当项目足够多的时候,资金就会思考哪些项目是可以投的、哪些不行,市场选择的区分度自然就出来了。”上述投行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来看,政策的效果很明显。

    不过,也不是一次定增发不出去,以后再融资都会受到影响。有些公司定增遇到阻力,并非是资金对公司不感兴趣,而是后者股价上涨了一波,资金难以在此阶段下手。

    “我们这种‘平平常常’公司的定增确实不好发。对大股东来说,肯定不愿意在股价底部定增,怕对股份比例稀释太厉害,往往是股价涨上一波才启动,可股价涨上来了,很多机构又觉得定增价定高了,不愿意参与。”某主板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诉记者。

    上述投行人士给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等”。其表示,市场热度会变化的。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募资就较为容易,而在两三年前,它们很难获得资金的追捧。“把主营业务做好,等市场风向到来的时候,再抓住机会发定增。”其认为,把握再融资机会也是上市公司融资的能力之一。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