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孟珂
近日,某上市公司高管在窗口期减持引起了业内人士广泛关注。该公司公告称,因家属误操作,其高管违规清仓式减持了公司股份,其高管承诺6个月后将减持股份全部购回。据了解,该高管当日减持公司股票2765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022%,成交均价为14.24元/股,而收盘股价为12.38元。
上述交易违反了《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中关于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定期报告窗口期买卖股票、每年减持不得超过25%的限制性规定;同时,此次减持未按照《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预披露和公示。
对此,如是金融研究院宏观策略高级研究员葛寿净5月22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人员及其配偶应该熟悉并严格遵守交易规则,避免违规交易和市场乱象。由于公司高管比普通投资者更加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在窗口期大量操作股票,会影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减持动机需要监管层严格调查,避免内幕交易,操纵股票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股东或高管违规减持频发。根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2日,沪深两市已有2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违规减持相关公告。其中,违规减持的原因大多归因于高管及其家属操作不慎、对减持规定认识不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5月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高管及其家属违规减持股份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误操作还是有意为之,违规减持都应当受到相应处罚,若惩罚机制不健全,或者成本较低,那么股东或高管仍可能根据各种借口进行违规减持。
为何高管明知是违规行为却还动作频频?
葛寿净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违规交易带来的经济利益更有吸引力。在葛寿净看来,监管层应该从违规行为的根本动机即经济利益下手,增加经济处罚,更加全面地完善交易披露机制。尤其是对于窗口期前股价大幅上升的公司增加监管力度,避免违规交易行为的出现。对于董监高人员家属的交易行为也应该增设相应的惩罚措施,避免家属成为每次违规交易的挡箭牌。
刘向东也表示,对于股东和高管违规减持有必要修订相应的监管规则及相应惩罚机制,一方面让监管规则更符合市场化要求,另一方面让惩罚机制确实发挥以儆效尤的作用,同时加强监管执法。
(策划 孟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