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正在海南举行,这是全国首个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消费博览会”。
一个月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推出二十二条助力海南医药、金融、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特别措施(以下简称“二十二条”)。这既是为海南量身打造的政策红利,也是对全国市场准入政策机制的突破性尝试,体现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海南自贸港已经在贸易、服务、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才进出、运输来往等六个方面推出自由便利措施。与之相比,“二十二条”更为全面、精准、创新,无疑为海南自贸港打造更高层次、更高开放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
“二十二条”的特别之处有三:一是量身打造,精准服务海南自贸港发展;二是大胆创新,放宽市场准入水平高;三是开放务实,加快全球高端要素集聚。
“量身定制”政策红利,从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海南不是独此一家,但也算凤毛麟角。“二十二条”多立足海南实际,如支持建设融合、开放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推动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等商业航天产业链落地,是充分发挥海南文昌发射基地成本低、运输便利的优势;鼓励高校在海南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国内知名高校在海南建立国际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为解决教育基础薄弱、人才瓶颈制约的痛点。
“二十二条”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放宽市场准入水平高。在“管得住”的前提下,放宽医药、文化、教育等行业的准入门槛,千方百计破除壁垒。显然,这有利于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此次公布的“二十二条”,涉及领域广,开放力度大,有利于将海南自贸港打造为全球生产要素“洼地”。海南自贸港最大的特色是“自由”,2020年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共出现155次“自由”。“二十二条”的制度设计也体现了这一点,如支持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优质文化演艺行业的表演、创作、资本、科技等。海南自贸港的自由体现在通过制度创新带来贸易、投资、人员自由,从而加快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十二条”是以政策创新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示范,其目的是将海南自贸港打造为综合型、高水平的自贸港,为我国建立一个具有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窗口。
当然,光有政策优势还不够,距离成为全球成功的自贸港,海南自贸港还有一大步要走。首先,与上海、深圳等地的自贸区和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的杰贝阿里等自贸港相比,海南需要克服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困难。其次,海南高等教育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要解决制约其长远发的人才短板。再者,南海地缘政治复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为海南自贸港培育“希望的田野”,方能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带来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