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通胀又成为市场关注的热门话题,物价数据颇受关注。市场人士预期,即将公布的3月物价数据将进一步走高。今后一个时期,通胀风险可能有所抬头,但预计不会成为突出问题。从需求端看,货币供应边际收敛与消费回升力度有限共同制约核心通胀上行,再考虑到猪价向下的牵引及工业品或已步入涨价后周期,今年国内物价上涨幅度有限,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明显约束。央行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大。
未来一段时间,国内通胀压力可能有所上升。一方面,前期海外央行“大放水”造成的充裕流动性环境,提供了滋生通胀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随着新冠疫情趋势好转,全球经济复苏的确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需求改善、消费回暖叠加供给滞后修复的局面,将为核心通胀的上行提供动力。
不过,不必过度担心通胀,今年我国通胀不会成为突出问题。
本轮通胀的驱动源头在海外,今年美国通胀出现超预期上行的风险值得特别关注。理由在于,自疫情暴发以来,美国货币超发情况严重。同时,美国空前力度的财政刺激,使得美国居民收入增速不降反升,居民消费回升明显快于次贷危机时期。这两方面因素大概率驱动美国通胀继续上行。
再看中国,当前货币政策已从应急状态回归正常状态。货币供应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拐点基本确立,今年3月M2和社融余额的同比增速可能双双下行,广义流动性趋于边际收敛。
不同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前期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主要作用于生产端,这使得供给修复比国内需求修复得更早更快。居民消费回升态势平稳,且消费结构分化特征明显,对核心通胀的上行构成制约。此外,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基建“托底”必要性下降,房地产调控更趋严格,均削弱了形成明显通胀的需求条件。
进一步看,在猪价下行趋势下,食品项的下拉作用将限制CPI上行高度。PPI上行相对突出。不过,观察人士认为,今年国内基建投资将低速增长,调控趋严下的房地产投资将更趋理性。缺乏“中国故事”的配合,仅靠美国基建计划拉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难以持续上涨。
无论从货币条件、需求因素,还是商品涨价的角度看,今年我国均难以出现物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物价可能有所上行,但不必过于担忧。券商调查显示,近期投资者对我国通胀的看法并未出现太大变化,担心通胀风险的投资者占比甚至有所下降。
至于未来通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通胀预期抬升,今年降准降息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通胀风险仍旧可控,对货币政策不构成明显约束。未来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节奏和力度可能都会比较平缓,总量层面将坚持稳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