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20项指标彰显中国高质量发展决心

2021-03-08 06: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规划纲要草案”)已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规划纲要草案设置的5个方面20项主要指标十分引人注目。

    这些指标的设置是基于什么考虑?会带来哪些影响?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规划纲要草案设置的这些指标,彰显出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本报记者集体采写○编辑林坚

    指标1:

    没有设定GDP年均增速具体目标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以往的五年规划均会设定经济年均增长具体目标,“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率目标定为“保持在6.5%以上”,而“十四五”时期并未明确具体目标。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这表明未来将淡化经济增速指标,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看来,这一目标也就意味着经济总量到2035年有望在202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指标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速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目标的设定指向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分析说,“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设定目标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国单位就业人员创造出的GDP增速将高于整体GDP增速,意味着更少的劳动人口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

    指标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这意味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比“十三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吴跃农表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对实现“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只有人口城镇化,才有城镇、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结构的中国城市化发展。”

    国家统计局2020年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已经完成了“十三五”目标。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未来农村人口转城市人口将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转的主旋律,未来5年每年新增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

    指标4:

    持续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研发经费年均增长7%,我觉得这个指标振奋人心!”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每年增长7%,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增长将超过35%,这是不小的数字。”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认为,研发投入指标彰显了创新发展新理念。

    赵刚认为,目前,我国基本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下一步,我国要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奋进,在研发投入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除了投入强度应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也应继续提升。

    指标5:

    发明专利强调“高价值”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师李宏图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这个指标的亮点是“高价值”。

    “十三五”时期这项指标的要求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是12件”,没有对高价值专利提出目标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认为,当前我国高价值专利不足的问题凸显。在PCT国际申请中原始申请人所在地为中国的专利数量不足0.5万件,排在美国(1.5万余件)、日本(0.5万件以上)之后;专利授权中,价值10万美元以上的不足5万件,排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士、法国之后,尤其与美国约58万件差距明显。

    “加上了‘高价值’后,更强调‘有效数量’。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专利拥有量也亟需更有价值。”李宏图表示。

    指标6:

    数字经济指标背后有“大义”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

    在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赖红波看来,小数字大战略,细节背后有“大义”。把这个指标与政府工作报告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数字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支柱性作用。

    “数字经济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抢占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快数字产业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新动力。”赖红波说。

    指标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从过去40年的经验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未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使他们有扩大消费的能力,将是一个基本的政策方向。

    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徐鸣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是可以期待的。希望居民收入能够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中位数可以有所提高。

    华略智库创始人任新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今后国家将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或优先位置,突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生幸福的导向。

    指标8:

    首次将“调查失业率”纳入目标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这是首次将“调查失业率”纳入目标体系,但并未明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值。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相较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调查失业率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调查失业率是就业的核心指标,“十四五”期间这一目标更加明确,说明未来就业目标的重要性要大于经济增长。

    指标9: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3年,比2020年提高0.5年。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劳动力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继而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今后不仅需要加强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率,还应该加强成人教育、在职培训等。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体系的支撑。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提升中国劳动力体系素质的重要指标。

    张海冰说,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未来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更需要高素质的高等教育和完善的职业教育。先进制造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未来都需要大量人才。

    指标10:

    执业医师数首次纳入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2人。相比“十三五”规划纲要,这也是一项新指标,充分体现了“病有所医”的主旨,有助于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

    “规划纲要草案专门把执业医师数量作为一个民生福祉的指标提出来,非常有意义,是民生领域的强弱项、补短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的国家。执业医师数量的增加,对于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非常有意义,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指标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指标11:

    “应保尽保”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在95%的指标下,意味着除大学生等群体外的法定参保人群都将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中,将实现“应保尽保”,提高整体福利水平,通过社会制度化解个人风险,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目前,中国社保改革与发展已取得巨大成效,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持续扩大。但也要看到,市场与社会力量主导的其他层次保障发展仍较滞后。进入“十四五”,要坚持法定社保基本的定位并加快定型,进一步提高参保率。

    指标12:

    新增婴幼儿托位数指标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相比“十三五”规划,这是一项新指标。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婴幼儿托位数不仅是一个民生指标,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指标,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指标。

    他说,从人口发展角度来说,婴幼儿托位数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年轻人生育的忧虑,有助于中国逐渐摆脱人口增长势头趋缓,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境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婴幼儿托位数的增加意味着年轻父母的生活压力减小,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张海冰认为,婴幼儿托位数的增加也是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撑,“如果能够很好地把婴幼儿照顾起来,实际上是解放了很多年轻劳动力,让他们能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

    指标13: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

    目标“非常宏伟”

    规划纲要草案将“十四五”期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指标比“十三五”期间提高了1岁。

    “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的目标非常宏伟,也非常好。”全国政协委员边惠洁表示,今后在慢性病、肿瘤等重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用药、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方面要重点发力,这将对实现“十四五”的这一目标起很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表示,为完善“十四五”时期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议构建覆盖城乡、覆盖全生命期的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特色与优势突出、设置与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构建全球医疗科技合作的网络体系。

    指标14:

    单位GDP能源消耗目标

    设定科学合理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3.5%,这比“十三五”目标下降了1.5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指标设定主要基于节约能源、能源结构(化石能源比重下降、清洁能源比重上升)、技术进步(循环利用等)、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加上各地发展水平差异及考核影响,强度并不低,指标也没怎么下降。

    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GDP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分别降低16%和15%。“十四五”规划则进一步明确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5%。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预期目标设定科学合理,一般来说越往后难度越大。

    指标15:

    碳排放指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18%。这一指标和“十三五”目标基本一致,都是降低18%。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标和此前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政府对碳排放的要求并没有放松,这将有力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带动绿色产业强劲增长。

    据悉,当前我国能源供给仍以煤炭消费为主,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按照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8%,假定设“十四五”时期我国年均GDP增长保持在6%的水平,意味着“十四五”二氧化碳增长为年均1.9%,5年累计增长9.7%左右。

    指标16:

    实现优良天数重在大气治理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2020年的87%提高到2025年的87.5%。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此前介绍,“十四五”期间优良天数从87%提高到87.5%,扣除疫情影响,相当于从84.8%提高到87.5%。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实现优良天数重在大气治理。一是治理范围的扩大,稳步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空气质量;二是污染源的治理,除了PM2.5,还有臭氧等源头治理,落实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这也会给相关产业行业带来影响。

    指标17:

    地表水比例延续一贯水治理要求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要从2020年的83.4%提高到2025年的85%。

    “这一比例安排基本延续一贯的水治理要求,并将持续改善相关领域。”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未来水治理将从城镇转向县域,这将扩大治理范围,预计相关工程类投资总量不会少,投入增速也会保持稳定。

    经过5年的治理,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基本完成此前目标。规划纲要草案提到“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这也意味着黑臭水体治理仍将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

    指标18:

    森林碳汇

    将在碳中和中扮演重要角色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森林覆盖率从2019年的23.2%提高到2025年的24.1%。

    “要把国土绿化与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刘东生此前介绍,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中国向国际承诺的一个重大事物。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都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大约7到8亿吨。

    数据显示,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背景下,我国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了2019年的23.2%。

    刘东生表示,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森林碳汇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当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指标1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成为新增约束性指标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大于6.5亿吨,这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约束性指标首次列入五年规划。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宏广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这一指标的设定科学、客观和现实。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6亿吨。“大于6.5亿吨”意味着向上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到2025年,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6.8亿吨至7亿吨之间也是有可能的。

    指标20: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将满足保供和碳达峰双重要求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在内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将超过46亿吨标准煤。能源行业专家认为,该项约束性指标既满足了国内能源的保供需求,同时也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

    “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目标。能源综合生产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未来煤降、气升、油稳、非化石能源加速发展的需求结构转型路线更加清晰。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