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实际上,李克强总理近期已多次就“地摊经济”发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到,“两周前,我看到报道,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李克强总理口中的“西部城市”就是成都。早在3月份,成都就率先发布《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允许商家在不影响交通、不占用盲道、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占道经营。而成都放开地摊经济成效显著,截至5月底,成都全市设置的临时摊点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以往,为了城市市容,摆地摊一直都颇受争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对于地摊经济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引导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摊经济是新时期特殊价值的重新体现。地摊经济早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和市民生活的重要一环,在发挥促消费、稳就业、繁荣市场等巨大潜能的同时,也体现出政府管理模式变“堵”为“疏”的新思路。
除了成都外,当前全国多地都逐步放开地摊经济,其中还不乏许多颇具特色的支持举措。
例如,6月2日,郑州下发《关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进一步做好为民造福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夜间经济有序发展市集”。
“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重要标志。”济南市商务局局长刘艳秋6月2日在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发展地摊经济不能仅仅是一飘而过,实现长远发展才是根本之道。”盘和林认为,让地摊经济的“市民气儿”与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相融合,在发展中打造新的城市特色;学会在管理中“放大手、抓小手”,实现精细管理与科学引导;挖掘地摊经济的地方文化和城市记忆,变“小地毯”为“大品牌”等。转变人民对地摊经济脏乱差的印象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实现地摊经济的长远发展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只有政府真正做到“放得下”,地摊经济才会持续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