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专家认为,一系列重磅举措将适时亮相。财政政策方面,特别国债时隔13年后将“复出”,发行规模有望超1万亿元,同时,将适当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货币政策方面,未来LPR下行仍有空间,存款基准利率调整窗口打开。随着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经济增速料逐渐回升。
财政政策加码成看点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良好,但境外疫情正加速蔓延,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我国经济发展亟待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表示,突发公共事件后,重建资金通常约为灾害经济损失的1.5至4倍,因此政策托底仍有空间。
“财政政策发力将成为下一步重要看点。”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称。
特别国债指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的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我国此前仅发行过两次,此次为时隔13年重启发行。1998年,财政部向工农中建四大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资本金;2007年,财政部发行约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金。2017年,部分2007年发行的国债又进行了定向续作。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继强介绍,特别国债针对特定用途发行,更加契合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目标,更加有利于相机决策,可避免地方政府债务过快上升。适时、适度重启特别国债的发行有一定必要性。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特别国债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定向发行,仅少量为公开发行,个人投资者可以认购,因此对资金面影响较为有限。
专项债方面,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向记者透露,2020年专项债投向不得用于土储、棚改及房地产等。市场预计,专项债对基建投资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增强。
货币调控弹性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货币政策施策体现出力度和方向的平衡。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一方面,监管部门始终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为稳定实体经济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海外货币环境宽松和国内通胀压力仍存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展现出了定力。
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怎么走,业内专家认为,监管部门多次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重点是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表示,“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意味着未来LPR仍有下行空间,而“疏通传导机制”也意味着融资成本下行不能仅依靠下调MLF来解决,也需要商业银行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向实体经济让利。
从存款基准利率角度看,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认为,4月中旬或是较为合适的下调窗口。由于存款成本是银行成本的重要部分,存款利率若下调25个基点将会直接导致LPR报价下调20至25个基点,从而达到在帮助银行缓解成本压力的同时,将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传导给实体企业。
在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看来,“更加适度”预示着货币调控弹性将进一步增强,在复工复产逐步推行的过程中货币调控也不急于一步到位,而是配合财政发力以拉动实际需求等;“更加灵活”或体现在货币政策工具及方向上,如继续推动专项再贷款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运用“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强化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经济增速将逐渐恢复
虽然疫情对一季度经济运行造成影响,但多位专家表示,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发展态势不会改变,随着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的有力实施,经济增速将逐渐恢复。
程实认为,展望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转型并适应中国经济“更平衡、更充分”的稳健增长,利率市场化和融资体系改革将为各类微观主体提供有效支持。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强调,当前经济波动主要源于外生性的重大疫情冲击,而非经济体系内部的资源错配或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偏差,因此疫情之后经济运行将会较快回归正轨,更不会改变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发展态势。
姜超表示,若全球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加之财政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更加灵活适度,今年二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速有望恢复到6%左右甚至以上水平。
12:24 | 上交所与三大石油石化集团联合举办... |
12:22 | 复洁环保增资控股普霖科技 节能装... |
11:09 | 主业回暖副业成长 湘佳股份拟分派... |
11:03 | 光伏制造新标发布 金科环境助力光... |
10:42 |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20年来公... |
10:39 | 今年前三季度小微企业享受税费减免... |
10:35 | 第三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官高峰论... |
10:32 | 中国平安乡村振兴调研暨“百场助农... |
09:25 | 陆金所控股:任命朱培卿等担任董事 |
09:20 | 中国人保举办巨灾保险论坛暨巨灾风... |
00:05 | 东方电缆:海陆业务齐头并进频获大... |
00:05 | 多公司闲置土地被收储 持续盘活存...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