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生猪养殖行业,可谓是“玩的就是心跳”,从急速下跌到行业回暖,从大赚到大赔,在今年都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因出栏量、供需变化等原因,今年猪肉价格出现大降后反弹的现象,外三元出栏均价由1月1日的36.98元每公斤大降至9月30日的10.40元每公斤,之后渐渐回涨到11月底的18.13元每公斤。价格高时,生猪养殖企业利润获取十分丰厚;而价格低时,则是竞相“比惨”。
“猪周期”如同一个打不破的魔咒,这样的周期差不多每隔4年就要上演一场。“肉价涨、存栏量大增、肉价跌、存栏量下降、肉价再涨、存栏量再大增”就这样不断的循环,价高伤民,价低伤农。除了猪价下跌,养猪企业还遭受了成本上升的压力,玉米价格一度从2000元每吨涨到3000每吨,原料成本压力也对养殖端造成了影响。
当前“猪周期”仍处在下行周期是行业共识,面对供需、消费的变化,从业者认为,行业进入了“白银时代”,企业要精耕细作,才能有恒定的利润。“粗放式发展已经失灵,未来是拼成本、拼管理的时代。
6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联合多部门,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为养殖场户吃下“定心丸”,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淘汰。
应对“猪周期”,从业者要下“绣花”功夫。比如要加强数据信息的应用,让数据能够变得准确,发挥出指导生产的作用。还需要提升规模化养殖占比,要加强生物技术在中小养殖企业的应用,改善育种技术。熨平“猪周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养殖场户拿出“绣花”的耐心,改变过往生产经营的粗放模式,抛弃“暴富”心态。
(策划 证券日报音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