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成为缓解患者就医难的重要渠道。截至2021年6月份,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超1600家。需求带动下,行业融资提速,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医疗数据企业医渡科技上市,首日涨幅达145%;医学影像AI企业鹰瞳科技登陆港交所。此外,年内还有微医、叮当健康等多家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不过,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年内包括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医渡科技等在内的多只个股股价出现回落,鹰瞳科技上市首日即破发。
行业快速发展,隐忧也随之显现。互联网医院建而不用的情况引发广泛关注,真正能实现有效持续运营的互联网医院屈指可数。
以海南省卫健委公布的互联网医院运营数据为例,在海南省58家公立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中,真正开展互联网诊疗业务的仅有11家,其中有3家诊疗人次不超过20人,近90%的互联网医院都处于建而不用的状态。
医生资源供给、医疗服务价格制定、医保覆盖以及后续药品配送、硬件设备的友好度等,都是掣肘行业发展的因素。而当下的医疗市场仍以公立三甲医院为主,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盈利仍然靠卖药。
京东健康2021年上半年总收入达136.38亿元,其中,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创收117.62亿元。阿里健康2022财年中期营收93.6亿元人民币,其中,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分别创收81.19亿元和10.1亿元。
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互联网医疗行业步入强监管时代。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为当前互联网诊疗的监管提供了依据。
线下诊疗模式已沉淀上百年,而互联网医疗行业毕竟属于新时代的产物,行业此时正处于发展的早期起步阶段,一定是个“慢赛道”,而“慢赛道”终究是跑不出“快手”的。
(策划 证券日报音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