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下线已经一个多月了,没有滴滴的日子里,各大平台都铆足了劲扩张。除了第二梯队的高德打车、美团打车在暗暗发力,一些新锐网约车企业为了揽客,甚至打出了“几块钱就能打车”的广告。然而跟着行业大洗牌一起到来的,还有很多问题,有的已经是顽疾,有的则是新问题。
据黑猫投诉统计,滴滴下架后,7月高德打车投诉环比增加168%,同比暴增1131%;T3出行投诉环比增加23.2%,同比暴增1162%;美团打车投诉环比增加68.9%,同比增加300%。
从投诉问题来看,有的是因为服务和管理跟不上快速扩张的脚步,出现的新问题,比如有司机投诉平台为了拉新客户推出的“全天免佣活动”,实际上并不免佣。还有的是明明已有解决方案的老问题又出现在新平台,比如,有消费者投诉车上没有录像,手机钱包等物品丢失后没法找回;再比如司机在收取远程费后,又要求乘客支付高额返程费。
总体来看,消费者投诉最多的是实际价格比预估价高、司机不按时来接、不按定位来接等。不少平台都存在这些问题,特别是某些聚合类平台,对网约车和司机的管控力度不够强,解决问题的渠道不够畅通。
网约车行业的整体合规率也不容乐观。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6月30日,全国共有236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了经营许可,但在13家单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平台中,竟有9家的订单合规率不足60%。
经济日报评论文章认为,网约车行业关系消费者出行便利乃至生命财产安全,参与者无论大小,无论新旧,都应被一视同仁地管起来。首先,行之有效的经验要及时推广,比如车内录音录像功能、遗失物品送回功能,这些保护乘客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应当是平台的“标配”。
此外,已经出台的政策应抓紧落实。只有整体合规,才能推动行业良性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在各个平台不受侵犯。
至于价格补贴,倒是可以再观察观察,不用急着干预。因为网约车就算补贴略高,也不会对公交车、地铁等形成过大冲击。而且现在靠巨额补贴抢占份额、合并上市的“出口”已经被管住了,资本自己会算账。对于网约车企业来说,应该明白:不管身处哪个梯队,行业内部可以重新洗牌,但该有的规矩绝不能坏。
(策划 证券日报音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