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1年已经过去一半了,是时候来一个年中盘点了,大家年初时定下的目标完成了多少呢?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今年的日子着实是不太好过。
对投资拓展人来说,本来年初的目标是拿两块“靓地”赚点换车钱,结果“两集中”供地一来,看不完的地,写不完的报告,做不完的测算;原本按部就班的财务人,年初目标是升职加薪,结果“三道红线”目标一来,天天忙着催客户回款和被人催款;营销人的心态也有点崩,万万没想到预计要卖一两年的项目半年就清盘了,转头公司就说营销费用要砍到2%,压力不是一点点……
一线员工过得很辛苦,那各大房企今年上半年的成绩怎么样呢?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百强房企操盘销售额6.1万亿元,权益销售额5万亿元。可房企们都没有多开心,反而更加焦虑。
你看华夏幸福,也是大房企吧?可债务违约都4个多月了,现在都没找着接盘侠。再来看万科,之前准备收购泰禾,但是后来一合计,风险太大,还是撤了。后来又说要收购蓝光发展,不过好几个月了也没有个下文。看来不管再财大气粗,花大钱也得好好寻思寻思了。
直到钱袋子扎紧,越来越多的城市一年只卖三次地,越来越多的千亿元级的房企跌出了TOP30,房企们才意识到,以“规模为王”好像已经不能决定未来行业座次表了。种种迹象表明,地产这门生意已经进入拐点时刻,现在选择往哪里走或许能决定未来10年的发展路径。
卖房这种“一锤子买卖”还能做多久?17万亿元的市场,地产10强本身已经是3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规模,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为什么销售规模与市值相差这么大?为什么8000亿元规模对应的却是不到2000亿港元的市值?
是不是该换个套路了呢?除了卖房子,是不是还可以干点别的,比如搞管理、搞运营。如同龙湖集团在规模蒸蒸日上时主动降速,加重商业、物业、长租公寓等运营性资产投入,现在运营性收入已经达到150亿元量级。
现在早已不是以规模大小论高低的时代了,衡量好利润与规模,效益与责任,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更加重要。现在每个行业都在转型升级,不往前走那就相当于往后退了,房企是该考虑长期主义下的战略选择了。
(策划 证券日报音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