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宝琛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变革被放大。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产业链重构是双向的。”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11月25日-27日举行的《财经》年会上表示。
在会议现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表示,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仍然要着眼于全球,继续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线和供应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价值链往高端跃迁。
“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倡导和支持高标准、高规格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积极参与新的全球规则的制定。”周诚君说。
他同时表示,当前现有的产业结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按照资源要素比较优势分工所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的依据作为遵循在起作用:一是全球化,资源要素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二是WTO,资源要素按照WTO所确定的规则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三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为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定价和交易基准。
“但是,在各种因素交错影响下,现在这三个最基本的依据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周诚君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提出,看中国的产业链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产业链的终端市场主要在什么地方,“中国经济增长现在发生了一些改变,将来最有潜力的市场就是中国的消费品市场”。
他进一步指出,今年我国的社会零售总额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中国消费品市场是将来支持我们产业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国内消费需求的回暖应会成为拉动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汪涛表示。她认为从短期来看,在今年、明年及后年,中国的经济复苏会非常强劲,预测明年将增长8.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4.4%,全球贸易增长-10%。面对挑战,我国经济有明确的、有效的应对战略,中国经济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
他同时表示,不要把“双循环”理解为回归单纯依靠自力更生,更不要曲解为“闭关锁国”,而是一个在发展中、在开放环境下的“双循环”,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转型措施。
李扬提出,转型中需要注意,一是深化改革进程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要依赖市场化手段展开;二是循环畅通;三是发挥企业作用,高度重视非国有企业的作用,对于小微企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四是降低成本;五是金融深化为配置提供条件;六是需要有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体系,重点发展保险、养老基金和各种非银行机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尤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