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农金网云南讯(通讯员李亚坤)4月25日,弥勒市政协助推市场主体倍增“5+5”活动在弥勒市弥阳街道办章保社区小河边村举行。活动现场,弥勒农村商业银行向3户企业累计授信700万元,向83户个体工商户累计授信1415万元,以金融“活水”浇灌小河边玫瑰花产业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图为弥勒农商银行向新成立的3家村企现场授信 普佳勇摄
聚焦产业振兴,助推玫瑰花产业链发展
2013年以来,小河边村小组采取土地“反租倒包”模式整合土地,大力发展鲜食玫瑰产业,目前玫瑰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有玫瑰花加工作坊72户。一直以来,缺精深加工,缺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弱、项目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小河边玫瑰花产业发展的瓶颈。
弥勒市政协通过实施助推市场主体倍增“5+5”行动,将小河边村市场主体培育作为先行先试的典范,协商弥勒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准予设立3户企业、为83户玫瑰花加工作坊办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弥勒农商银行行长万玉松作为弥勒市政协委员,主动为小河边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建言献策,成立工作专班,深入企业和田间地头了解贷款资金需求,为新型经营主体量身定制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促进玫瑰花产业链发展。
云南满屋香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杨金虎,2013年从弥勒农商银行贷款3万元,在村里带头种植玫瑰花,2016年贷款10万元购买了全村第一台烘干机,成立手工作坊从事玫瑰花种植、加工、销售。
他表示,“目前,村里都是采取烘干方式加工玫瑰花,如果采用最新的冻干技术,加工出的干花无论是品质还是价格都要高出现在好几倍。今年省外客户需要订购5吨冻干玫瑰花,正当我苦于购买新设备却缺乏资金时,农商银行的200万元授信为我解了燃眉之急,真是太感谢弥勒农商银行了。”
据杨金虎介绍,公司成立后,计划投资150万元购买一台冻干机,并扩大现有的厂房规模,大量收购村上种植的玫瑰花进行深加工,提升玫瑰花产值。
聚焦生活富裕,助力玫瑰花种植户增收致富
阳春四月的小河边村,2000多亩玫瑰花竞相盛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花香,沟壑内、山坡上、村道路旁都开满了玫瑰。田间地头、门前屋后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加工玫瑰花。
图为弥勒农商银行党员干部深入田间了解贷款需求 普佳勇摄
过去,小河边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通过党员和群众代表带头做示范,玫瑰种植已从2013年的13户6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200余户2000余亩,产值达到每亩2万元。
村里有了加工和销售玫瑰花的公司,还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今年70多岁的村民杨大姐,在村里的玫瑰花加工作坊从事玫瑰花采摘和分拣,每天能领到80元“工资”。她笑着说,“数着花瓣就像数着钞票,现在的生活就像盛开的玫瑰,越来越美丽。”
“从穷山沟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小河边村玫瑰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弥勒农商银行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小河边村党支部书记杨永华表示。
目前,小河边村通过开展党建+信用示范村组建设,弥勒农商银行已向80户农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145万元。此次向小河边村83户个体工商户累计授信1415万元,是今年弥勒农商银行推进整村授信,实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扩面提额增效的一项重要举措。
聚集生态优美,助力小河边村宜居宜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甸溪河水穿村而过,使得小河边村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小河边村脏、乱、差问题严重。2021年5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启动以来,政府、企业和农户多方筹资,在小河边村实施进村主干道路建设、滨河道路改造、一水两污等一系列环境整治项目。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将引导19户农户发展特色民宿产业。
村民杨雪刚家的老房子就在民宿建设规划区,村上多次动员他拆除老房子建盖民宿,因苦于缺少建房资金,迟迟未能动工。得知弥勒农商银行推出了个人建房贷款“安居贷”产品,纯信用、年利率低,还款期限最长15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向农商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仅3天时间,30万元建房贷款就打到了杨雪刚的卡上。如今,他家沿河而建的两层小楼主体已经完工。目前,村里已有15户特色民宿开工建设,12户已完成主体施工,正在进行装修。弥勒农商银行共向14户农户发放建房贷款385万元。
在外打工10多年的村民付丽美也回到了小河边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看着家门口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磨坊、水车和农耕体验区,他乐呵呵地说:“民宿搞好了,我就不用再外出打工了,在家就能做生意,还方便照顾老人小孩,幸福指数会更高。”
弥勒市小河边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金坤表示,有了农商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公司成立后将着力打造集民宿+乡旅+康养+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带动村容村貌改变和民宿产业发展,激发村民自我造血内生动力。
下一步,弥勒农商银行将继续主动担当作为,加强政银合作,坚持扎根本土、精耕细作,打好金融服务“组合拳”,把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在小河边村的田间地头、乡村企业、农户家庭,以更高效、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杨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