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近日,中国人寿召开2024年上半年工作会议,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致力于筑牢经济安全、社会保障和灾害防护的“三张网”,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贡献力量。
精心构筑科技、绿色、数字交融的“经济安全网”
近年来,中国人寿在金融领域持续深耕,丰富投资策略,创新投资工具,畅通资金资本资产“三资”循环,为科技创新全周期注入“活水”。
比如,在债权投资计划方面,发起设立总规模60亿元债权投资计划,全力攻坚集成电路芯片领域重大工程;通过先正达信托项目投资先正达集团20亿元,助力推进“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科技保险方面,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技术壁垒、高风险和高投入挑战,中国人寿加强保险产品创新研究,建立开放包容的风险分担机制,集团旗下财险公司已开发40余款专属主险产品和70余款附加险产品,基本形成了品类丰富、保障全面、重点突出、贴近市场的科技保险产品供给体系。2023年,中国人寿科技保险风险保障达87万亿元,全力支持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集团合并总资产突破7万亿元,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3.5万亿元,保险资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超4.6万亿元,推进设立50亿元长三角科创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余额突破3500亿元,精心构筑科技、绿色、数字交融的“经济安全网”。
细密织就普惠与养老并重的“社会保障网”
中国人寿还紧扣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深度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耕民生福祉。
江苏省扬州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窗口 中国人寿供图
近年来,失能人口因年老、疾病等因素激增,使得“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愈发凸显,也让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及行业“头雁”,中国人寿积极探索相关业务发展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重服务、提效能的长护险“国寿样本”,有强调网格化服务与常态化沟通机制的“璧山模式”,也有侧重于专业评估、互联网和监管的“吉林模式”;有以机构指导与亲情照护为核心的“东营模式”,也有强调多元服务与专业化人才的“江苏模式”。
不仅是在长护险方面,中国人寿的创新还体现在各项保险服务中。比如,在南京,医保部门携手中国人寿等开发的AI医保机器人直连医保系统,为市民提供了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查询打印等一站式服务,已累计办理医保业务超5.61万件,大大提升了医保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度。
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大病保险覆盖近3.5亿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4400万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管理规模较年初增长超1300亿元,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准备金规模近4万亿元,更在业内率先发起设立100亿元银发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细密织就普惠与养老并重的“社会保障网”。
筑实扎牢科技赋能、数字护航的“灾害防护网”
中国人寿努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分散风险、及时理赔、推动预防,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增强全社会发展韧性。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内的中国人寿干旱监测点 中国人寿供图
在四川眉山,气候因素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发挥保险风险分散、经济补偿的作用,与当地政府合作,“量身定制”推出农业巨灾天气指数保险。
与传统巨灾保险相比,指数保险无需依靠人力查勘定损确定理赔金额,因此还具有数据可量化、理赔公允性、管理成本低、理赔时效快的优势。2022年7月份,眉山市仁寿县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农作物受灾严重,触发保险责任,570万元的及时赔付有效缓解了财政救助资金的短缺困境。目前,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已先后为彭山、洪雅、青神、丹棱等17个县域提供了近1.4亿元的农业巨灾风险保障……而这只是中国人寿聚焦主责主业多向发力的一个极其细微的缩影。
在优化巨灾保险产品覆盖面方面,中国人寿持续探索巨灾风险的“新解法”,参与地方性巨灾保险项目由2021年的8个增加到2023年的25个,不断提高巨灾保险在大灾大难前“立得住”的地位。此外,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风险减量管理模式,通过全面推进风勘服务、提升风控技术服务能力、打造智能风控平台,以科技赋能风险管理,提供高质量风险减量服务,加快实现从“补损失”到“治风险”的跨越。
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农业保险为近1000万户次农户提供3800亿元保险保障,安全生产智能预防体系试点推广至全国41个县区,参与地方巨灾保险项目14个,对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快速理赔,有力支持灾后重建,筑实扎牢科技赋能、数字护航的“灾害防护网”。
筑牢“三张网”和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保险金融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昂首前行的根基与底气。
下一步,中国人寿将持续把改革创新贯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聚集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书写以保险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编辑 田冬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