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几乎是2015年“811”人民币汇改当时的真实写照,但不幸的是,多数市场参与者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背后的风险。
我在2015年8月初加入德国商业银行,并从上海搬至新加坡工作。而当时市场对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醉心不已,但却没有意识到人民币的国际化事实上面临着诸多挑战——资本账户因为套利行为而变相开放(至少是部分开放),而经济的发展已经面临挑战,股市的亢奋掩盖了诸多结构性矛盾。
逆转从最亢奋的股市开始,创造了一年翻倍神话的中国股市在“去杠杆”(跟眼下的“去杠杆”的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希望减少金融风险)的打压下突然出现了莫名的暴跌,而市场根本没有想到,很多创业板股票在当时的断崖式暴跌后,又在2018年以来再度暴跌,百元股价跌至个位数并不罕见。数年之后,中小市值股票的风险已经被完全揭示。而在2015年的牛市气息尚浓,股市的暴跌被认为是过度投机所致,但人民币的突然贬值在当时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技术性事件”。
我仍然记得2015年8月5日是一个星期三,我刚到新加坡数天,仍然在适应这里的湿热气候。那天早上当我醒来时,我的手机推送中有一条关于IMF对人民币加入SDR的技术性评估新闻。IMF宣布将SDR的评估期向后推迟9个月至2016年9月30日,并提供了相关的评估报告。读完这份评估报告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人民币似乎距离加入SDR仍有很多障碍。这其中有一条技术性障碍是人民币的中间价距离即期价格较远,换句话说,人民币的中间价并不市场化。
中国官方似乎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在8月11日当天,人民币的中间价突然作了一次巨大的调整,当天人民币中间价兑美元贬值1136个基点,开在6.2298。中间价甫出,我一度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但很快发现,原来事情果然发生了变化。
谁知这样一个看似“市场化”的举动,带来了市场的巨震。人民币即期汇价快速贬值,而为了保持市场化的中间价,8月12日,人民币中间价再度贬值1008个基点至6.3306。
市场炸开了锅。一时间没人知道一直以来波动率甚低的人民币为何出现如何大幅的波动,各种阴谋论盛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民币已经失去了稳定的长期基础。市场的人民币多头们开始纷纷被迫平仓,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也变得悲观起来。而股市已经完全失去了任何有意义的支撑。
在过去的三年中,人民币从当年的6.1-6.2一线经历了过山车式的震荡,而中间价也经历了各种改革,从盯准一篮子货币到“逆周期因子”。作为一名分析师,我个人的感受是,当年总是觉得人民币平静得无聊,而现在却不知道如何解释人民币的莫名波动。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人民币的大幅波动以及常态的惯性贬值,值得引起市场的关注,其背后代表着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谨慎看法。而未来一段时间,如果中美贸易争端加剧,中国的贸易顺差将不可避免地下滑,人民币的币值也将难以保持“基本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上而言,经济基本面决定汇率,这固然是亘古不变的法则。但我们也发现,人民币的汇率开始影响到情绪面甚至经济基本面而经济政策也似乎在不断根据汇率波动作出调整,这样的一种被动化可能意味着政策风险的加大。
这个时候再去回顾2015年的“811”汇改,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再也不能静态地去看待那次“技术性”调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它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影响,但背后也代表着市场的各种因素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