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是一份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而生、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报纸——经济日报走过的时间。
1983年1月1日,北京,西黄城根南街9号院,有一群人为中国一份经济大报的诞生分外忙碌;就在那一天,第一期散发着清新墨香的经济日报由这里走向全国;从那一天起,经济日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广大读者共同走过波澜壮阔的40年。
亲切关怀
经济日报创刊以来的40年,是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一路前行的40年。坚持党的领导、忠诚党的事业、传播党的声音,是鼓舞一代代经济报人踔厉奋发的最大动力。
“你们的每句话是否都能代表中央?”1985年2月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班特妮在采访经济日报时任总编辑安岗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安岗同志回答道:“作为中央媒体,就是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经济日报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央宣传部代管的新闻机构。党中央对经济日报社工作十分重视、十分关怀,不断为经济日报发挥中央党报、经济大报作用,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做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指明方向、提振信心、增强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在经济日报亲自撰写了一系列署名文章,立论高远阐述发展之方,高屋建瓴诠释理政之道。
从着眼国家统一大业的《发展闽台经贸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到诠释有为政府的《政府该怎样为百姓服务》,从思考发展路径的《怎样做活特色经济这篇文章》,到探索制度创新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再创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新优势》,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城乡一体重在统筹发展》,到强调自主创新的《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一系列弥足珍贵的署名文章及经济日报记者采写的相关专访和报道,从一个个侧面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经济工作的深邃思考、对经济日报的深情关爱。
名正则言顺,言顺而业兴。1984年8月31日,邓小平同志为经济日报题写报名,寄托了对全体经济报人的殷切希望。同年10月1日起,经济日报正式启用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报头。海内外读者敏锐地从经济日报报头的变化中读出了中国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1992年8月8日,江泽民同志为经济日报题词:“为人民的新闻事业尽心竭力。”赋予经济报人崇高而光荣的使命与责任。
2002年1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经济日报发表重要理论文章《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体现了对经济日报这一传播平台的高度信任。
40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考察、批示、题词、致辞、发表文章、接受访谈等多种方式指导和支持经济日报社的发展,运用经济日报阐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经济日报在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领域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得以彰显。
应运而生
回首四十载,步步生豪迈。
经济日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后创办的首份以“经济”命名的中央级党报。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自觉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日积月累之功,获日新月异之实,书写了中国新闻史特别是中国经济新闻史的重要篇章。
一大批经济特色鲜明、创新意识显著,兼具锐度、深度与温度的重点报道相继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本溪出了个关广梅!”1987年6月13日,经济日报一则关于私人租赁经营公有商店和商铺的报道引发全国读者的大讨论,关广梅的行为是姓“社”还是姓“资”?1个月的连续报道期间,1000多件发自各地的来稿、来信陆续寄到编辑部。“关广梅现象”的大讨论影响深远,对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代需要一个平台,来阐明改革的逻辑;人们需要一个平台,来表达改革的期盼。经济日报恰逢其时、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这个平台,成为旗帜鲜明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促进派”。
1984年9月,经济日报与4家单位在莫干山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莫干山会议”,中心议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莫干山会议因而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中国当代青年经济工作者的“第一次集体发声”。当时的人们或许不曾想到,到会的120多名代表中,不少人将成长为各级决策者、经济学家、企业家,有些至今还活跃在经济建设一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是当年会议的参会者,他这样回忆当年的场景:“全国征文选取代表,不论资排辈,不宣读论文,以‘挂牌讨论’为最大亮点,引出了价格双轨制改革等建设性意见,有力地支持了当年的改革决策及进程。”
关注改革进程,关注改革地域,关注改革人物。经济日报推出了《马胜利一席谈》《醒来,不只是铜陵》《开封缘何不“开封”》《给营口号号脉》《“政府采购”向我们走来》等系列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这一报道形式成就的全新概念及其丰富内容,也因开中国新闻史之先河而写入高校的新闻专业教材。
深度,是经济日报的特色之一。这种深度远不止于新闻理论上的探索,更体现为采访实践的那份执着和深入。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源自经济日报1984年11月14日“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系列报道中的一篇《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1984年11月,本报记者、后任经济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的罗开富,在徒步重走长征路时采访徐解秀老人,发掘报道了这个关于“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的故事。
2021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收录了“半条被子”的故事。由新闻报道而入正史,这是为数不多的典型案例。
脚力提升眼力,笔力体现脑力。
40年来,经济日报刊出过的栏目数不胜数,其中以“行”命名的栏目最多。“中国质量万里行”“东人西行记”“西人东行记”“再造秀美山川西北行”“革命老区纪行”“青藏铁路三人行”……这些“走”出来的报道历久弥新,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经济报人增强“四力”的足迹。
新闻报道发改革先声,技术创新也敢为人先。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兴华北路25号,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馆内有一份特殊的展品——1987年5月22日的经济日报,这是激光照排技术首次应用于中国报业的实例。旁边陈列着经济日报使用的最后一块铅版,见证了中国报纸印刷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神奇跨越。由此,经济日报成为全球首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奠定了在中国报纸印制工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与时偕行
时代有多壮丽,文字就有多滚烫。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这10年,我们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我们取得的成绩彪炳史册。
直面困难与挑战,赢得胜利与荣光,贯穿其中的是思想的力量。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贡献阐明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这一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和现代化发展规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肩负起历史责任,担当起时代重托,新时代的经济日报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守正创新,把学习理论与总结经验、研究工作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伟力。
——立足“学”与“思”,开设专栏,约请经济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撰写署名文章,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举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积极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一篇篇理论文章,阐释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科学内涵、逻辑架构、理论贡献。
——立足“践”与“悟”,开展调研,“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三大深度调研报道品牌齐头并进。一篇篇深度报道,是“案例库”也是“参考书”,全场景、近距离、多维度揭示着“新时代中国故事”最令人信服的历史逻辑与现实答案。
学思践悟,构成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重要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经济日报社多次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并编辑出版“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在深圳举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到在济南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再到在北京召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暨文集出版座谈会,经济日报社搭建起的是一个权威且有影响力的宣教传导平台,凝聚起的是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经济日报始终把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理解和解读党中央对经济形势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重大决策的“定盘星”,以言论评论奏响经济宣传的“定音鼓”,精准引导经济新闻舆论。
——建机制强统筹。2021年4月以来,重启评论委员会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建立台账制度、优化考评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使言论评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构建起包括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短评快论等在内的言论评论矩阵。
——打造“金字招牌”。围绕经济热点、经济问题、经济现象,推出观察性评论专栏“经济论坛”。这一署名“金观平”的“金字招牌”,在选题、策划、形式、机制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在杂音噪音面前勇于亮剑发声、正本清源,《中国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税收缓缴”彰显政策温度》等一系列有鲜明特色、有真知灼见、有较强时效的独家评论,有力引导了舆论,提升了经济日报在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开设个人专栏。2020年9月以来,推出12名年轻骨干记者个人署名专栏。这是对报社优良传统的继承,40年间有多个名专栏刻下了深深印记;这也是海量信息时代一次成功的探索,在中央党报乃至整个中国新闻界都不多见。“每周经济观察”“国际经济观察”“忠阳车评”“三农瞭望”“粮食大事”“市场监管”“香江观察”“财金视野”“科创之声”“房地产周评”“能源广角”“文体市场面面观”等言论专栏,为经济日报带来新的活力与锐气。
“建党百年·经济战线风云录”系列报道、“党史中的经济档案”系列视频同时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个是呈现于报纸版面的重磅策划,一个是破圈于网端的“画面”讲述,双双捧杯而回,就是经济日报锐意进取的缩影。
新时代新使命。经济日报社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出台融合发展规划,围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锐意进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服务大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对象,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加强海外传播,国际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接续奋斗
回望经济日报社的创业史,“报”与“业”相伴相生、协同发展。从现代化智能采编大楼到地标性经营管理综合体,从涉及不同领域的直属企业到遍及世界各地的采编网络,全国36个记者站、海外26个记者站让报社事业发展的触角伸向全球。近年来,在做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舆论引导力的同时,经济日报发行量、广告额、到达率等指标均持续向好。
正是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正是坚持“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理念,统筹宣传报道与事业发展,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统筹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一体化发展,经济日报各项事业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各类人才是报社事业发展的活力之源。40年来,经济日报人才辈出,先后有5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获得长江韬奋奖及提名、15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1人入选新闻出版领军人才、3人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3人入选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惜才爱才、人尽其才,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成功构建并不断传承。
经济日报社是一个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大家庭”。1985年,第一家社属单位《中国花卉报》创刊。1998年,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挂牌。2011年,按照中央要求,率先推动转企改制工作。2012年,成立全资企业中国经济传媒集团公司,以其为母公司与部分社属企业组建中国经济传媒集团,并于2022年改制变更为中国经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年来,经过不断整合变革,现有社属二级单位10家,涉及报纸、网站、杂志、出版社、印刷厂等诸多业态。
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经济日报社不断扩大国际财经媒体“朋友圈”。相继与俄罗斯《消息报》、越南《经济时报》、韩国经济电视台、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柬埔寨《高棉时报》等国际媒体合作出刊、制播节目。合作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包括“金砖国家财经论坛”“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虹桥媒体和智库论坛”“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设计中国”等,倾力对外推介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40年风雨兼程,40年风华正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经济日报社干部职工表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延续挺立潮头的锐气,秉持志在一流的追求,传承改革创新的精神,光大严细深实的作风,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华章。
07:55 | 央行:对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有关事项... |
07:55 | 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延长部分房地产... |
23:56 | 盛邦安全副总裁、董秘袁先登:跳出... |
23:56 |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 打造高质量发... |
23:56 | 数实融合助力企业提质发展 新格局... |
23:56 | 天地在线数字内容业务副总裁费子铭... |
23:56 | 经济日报社秘书长、中经传媒集团公... |
23:56 | 醇氢电动汽车驶向台前 预计年产业... |
23:56 | 保利发展溢价33.4%拿地 广州再现总... |
23:56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联影医疗“出海... |
23:56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宇通客车:以创... |
23:56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安图生物历经三...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