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王镜榕)据外汇交易中心公布,7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1926元,较前值调升128个基点。
“人民币汇率近期受到短期各类经济因素影响呈现单边大幅贬值的情况,但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具有韧性不应过分悲观解读,也不因其对出口有限的促进作用而任由市场波动。”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青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人民币短期的波动可能会带来跨境金融风险的挑战,央行最新例会精神表明,应该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工具作用,防范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
人民币资产在长期仍然可以提供可观的回报
“近期人民币走势延续贬值趋势主要受到国内外多种短期经济因素影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海龙告诉记者,首先是中美货币政策出现分化。随着美国一季度经济数据以及最新非农就业数据出炉,显示美国经济并未出现预期的大幅度衰退,这使得美联储加息空间进一步扩大,市场预计美联储年内将继续加息1-2次。国内方面4月以来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利率政策持续偏向宽松。中美利差的扩大可能导致资金出现外流,形成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其次,国内经济疲弱也影响了外部资金进入中国寻找投资机会的意愿。同时受到目前欧洲国家经济衰退风险上升需求不足的影响,中国对外出口数据也处于疲弱状态,也影响了汇率市场人民币的贬值。
“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属于短期波动,长期来看人民币不具有贬值的趋势,人民币资产在长期仍然可以提供可观的回报。”在何青看来,目前促使人民币贬值的因素更多是周期性因素造成,而非中国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的下滑导致。从利率环境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加息操作已经阶段性遏制了通胀上升的势头。长期来看各国央行会逐步退出加息周期,转而关注就业和经济复苏。
“这一方面会降低中外利率差,另一方面也会带动进口需求,从而增强中国对外出口情况。从经济环境来看,近期中国正加大宏观经济调控力度,采取各类措施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失业。随着各类宏观经济措施逐步落地,国内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利率政策将逐步退出宽松环境,从而促进人民币由弱转强。”何青说。
杨海龙指出,市场上不乏汇率贬值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应当任由市场调节的声音。理论上看,汇率下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但是汇率的短期贬值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传导至外贸市场。同时外贸市场不仅需要观察产品价格,也需要观察外部贸易需求。目前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欧盟和美国。目前欧盟内部经济体陷入技术性经济衰退,进口需求较弱。中美关系尚未完全恢复,美国持续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从中国的进口,我国对美出口持续下降。总的来看,短期人民币贬值对外贸市场的影响有限,不应将其视为有利的事件,而应当加以防范管理。
汇率波动始终存在风险隐患,应当审慎管理
“在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跨境贸易投资活动规模扩大、形式多样,极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各种因素的影响。”杨海龙告诉记者,外汇市场开放下资本大进大出、汇率冲击、外债杠杆等都可能给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重大风险,面对不确定的外汇市场,中国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仍旧有待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何青说,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各国经济金融相互依存度已达到高水平,“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外汇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管理外汇风险愈发需要我们重视。
“外汇宏观审慎政策是防范短期汇率大起大落的重要政策工具。外汇宏观审慎政策作为宏观审慎政策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海龙强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于6月28日在北京召开。与一季度相比,本次例会对人民币汇率有了新的提法,在继续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同时,着力强调“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
“此番表态一方面有助于市场形成一致预期,逐渐形成市场认同的汇率底部。同时也预示了未来央行将使用外汇宏观审慎政策保持汇率的稳定。”杨海龙指出,在汇率持续走低情况下,央行通过适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积极利用宏观审慎政策等手段调节跨境资金流动稳定外汇市场,防范出现跨境资本快速外流造成人民币贬值过快的现象,出现重大跨境金融风险。在时间维度方面,央行可以防止境外投资者的顺周期行为,通过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系数,外汇逆周期因子等调节投资者行为。同时利用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工具设置合理的外汇存款准备金,降低外汇风险准备金比率,构建“自动稳定器”,实现“逆周期”效果。
“在结构维度方面,央行可以对重要投资者,重要机构,交易平台等设立附加监管要求,避免风险的交叉传染。”杨海龙建议,应同时做好风险应急预案,例如恢复与处置计划,要求各方预先制定方案,强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风险处置,及时恢复重要功能运作,恢复持续经营能力,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12:24 | 上交所与三大石油石化集团联合举办... |
12:22 | 复洁环保增资控股普霖科技 节能装... |
11:09 | 主业回暖副业成长 湘佳股份拟分派... |
11:03 | 光伏制造新标发布 金科环境助力光... |
10:42 |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20年来公... |
10:39 | 今年前三季度小微企业享受税费减免... |
10:35 | 第三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官高峰论... |
10:32 | 中国平安乡村振兴调研暨“百场助农... |
09:25 | 陆金所控股:任命朱培卿等担任董事 |
09:20 | 中国人保举办巨灾保险论坛暨巨灾风... |
00:05 | 东方电缆:海陆业务齐头并进频获大... |
00:05 | 多公司闲置土地被收储 持续盘活存...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