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
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以来,“补短板”一直是中央和地方工作的重点。但补短板并非易事,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
笔者汇总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数据发现,从2016年到2018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13个,总投资29561亿元。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技术、社会事业和农林水利等领域。从投资看,民间投资、技改投资的增速持续高于整体投资水平,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农业等补短板领域的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地方政府的投入也一再加强。比如福建省计划2018年全年要实施36个投资工程包,涉及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提升等领域,年度计划投资1113亿元。广东省公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重大项目2018年投资计划》提出,加快推进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完成补短板行动计划35项工作目标任务。
“补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补足供应短板,扩大有效供给,进行产业升级,改善供给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企业活力,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力。
只有不断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投入,才能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环境;只有大力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尖端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才能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夯实创新基础,激发创新活力;只有持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优化教育和医疗资源,才能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逐步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民生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