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宝琛
日前,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完成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亿元级战略投资的交割。这是九天微星完成的第七轮融资。
九天微星是中国商业航天政策开放后,最早成立的民营卫星公司之一。从硬科技基金中科创星的天使投资开始,九天微星陆续得到多只“国字号”产业资金的青睐和持续加持。
像九天微星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商业航天公司涌现,探索宇宙,逐梦蓝天。根据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去年11月份发布的《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到2019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194家,较2018年增加37.6%。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航天企业共176家,占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的90.72%。
商业航天,正迎来发展的好时机。
政策大力支持
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如今,我国发展商业航天的大气候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当前我国航天技术已经到了实现广泛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
这要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
2014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自此,商业航天政策门槛逐渐被打破。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2015年因此被称作“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此后,我国与商业航天相关的政策一直保持着连续性。
资本市场亦对航空航天业发展予以支持。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提出的六大领域中,其中一大领域是高端装备领域,主要包括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及相关服务等。
在已经上市的科创板公司中,不乏与这一领域密切相关的企业。比如,航天宏图是国内领先的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服务商,致力于卫星应用软件国产化和卫星应用产业化;铂力特的金属3D打印定制化产品在国内航空航天增材制造金属零部件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最近各地地方两会的陆续召开,航天航空被写入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
比如,广东省提出“珠海要壮大智能家电、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陕西省提出“持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甘肃省提出“推进航空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海南省提出“打造种业、深海、航天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全国深海科技基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和航天重大产业基地”。
“政策的支持是企业发展的定心丸。”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伟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发布的政策中鼓励“提升总装集成能力”“提升应用示范能力”,鼓励了中科天塔加大力度开拓航天系统工程项目,继续坚持科技创新、自主研发。
曾伟刚所说的这一政策,是去年5月份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发布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这是国内首个系统性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专项政策,提出从9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培育技术创新、产品成熟的商业航天企业,支持落地一批应用示范效果明显的场景应用,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成长空间大
各方积极布局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商业航天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科技行业发展主线之一,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我国商业航天的市场的成长空间有多大?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很大”。
“从市场来看,目前商业航天在我国尚处于一片蓝海。”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军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商业航天竞赛迈入白热化,我国商业航天的细分垂直市场、专业科研领域、产业链上下游都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曾伟刚给出的答案是“还有很大”。他认为,细分市场、专业领域有待持续深入开发,进一步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整个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对此,曾伟刚以中科天塔为例进行说明:公司2018年开始运营,2019年12月份发射了国智恒好年景中原金水一号卫星,当年公司实现盈亏平衡;2020年,启动了丝路一号卫星项目建设,这一年在经营上略有盈利;2020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员工相比2019年实现了翻倍。
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辉则从细分领域予以阐述:通信方面,是千亿元级的规模,涉及到通信系列卫星的制造,地面接收终端加上用户服务,产值未来应该是最大的;导航方面,如果全部用北斗,同样是千亿元级别;遥感方面,目前尚在深度开发应用,需求规模在几百亿元左右,如果算上社会的商业企业系统用起来,能达到千亿元级别。
“总体来看,整个产业的规模较大,近期至少可以媲美航空产业规模。”张辉说。
与此同时,张辉表示,从近期目标来看,商业航天要把功能释放出来,下一步要把航天的能力运用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上。这就需要商业航天或民营公司建立起一部分新的产业链能力。
“未来要助力经济发展、助力社会发展,要以这一目标建设相应的产业链。”张辉说。
也正是看到商业航空广阔的发展前景,各方都在这方面积极布局。
近年来中国航天相关企业的年注册量呈现逐年稳定增长趋势。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5万家经营范围含“航天”,且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航天相关企业。从注册资本上看,半数以上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
杨军红介绍,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立足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大量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这对商业航天发展有着先天的地缘优势。自2019年落地广州开发区以来,便设立了商业航天创新中心,致力于开展自主创新的新型航天测控技术研究,通过将天基信息网络和云平台、大数据技术融合,打造国内一流的空间信息技术研发和智能化应用平台。
“目前正计划开展南太平洋某地卫星地面测控站建设项目。”杨军红透露,后续还将持续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积极拓展航天系统工程项目,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曾伟刚介绍,中科天塔2018年开始运营,着力于围绕航天云立方平台为核心的业务,为用户提供综合值班、计划编制、控制计算、遥测综显、遥控发令、载荷管理、健康管理和配置管理等标准化功能模块,同时提供软件技术服务以及航天系统工程服务。
中科创星投资的项目有九天微星、微纳星空、星空年代、中科宇航、长光卫星等诸多硬科技企业。
“像微纳星空在卫星制造领域拥有非常专业的队伍;九天微星通过市场需求来引导卫星制造需求,形成闭环,在卫星应用的服务能力上比较突出。”张辉说。
而这也是张辉挑选投资标的的一个重要指标。他介绍道,首先,要看人是否靠谱。精湛的技术加上高质量、高效率是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因此需要靠谱的人。其次,必须对行业、对所在的领域要有所了解、有所敬畏,跨界不太可行。第三,商业航天人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做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且要比过去做得更好。
未来五年或迎爆发期
多个问题待解
近年来,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奋起直追,国家陆续发布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而2020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那么,我国商业航天何时会迎来爆发式发展?杨军红表示,我们正处在继20世纪载人登月高潮后的又一个“星际大航海”时代,预计未来5年全球都将会迎来卫星应用发展的集中爆发期。
曾伟刚表示,综合考虑到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以及各商业公司发布的星座计划以及部分已经发射的试验星,预测未来3年左右会迎来卫星发射的爆发期,相应的,未来3年-5年会迎来卫星应用发展的爆发期。
“实际上,很可能比我们推测的更快,我们看SpaceX,星链计划在2019年5月发射第一批卫星,目前已经发射过千颗卫星,并且开始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曾伟刚解释说。
在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仍有一些问题待解,以促进行业更好地发展。
杨军红希望,大幅提升航天科技创新能力,要推动建设商业航天领域研究基地,超前部署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此需要加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期望各地能出台商业航天支持政策,商业航天产业投入大、门槛高、回报周期长,且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更加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长期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亟待完善航天多元化投资体系,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促进航天产业与商业经济深度融合。
曾伟刚有两大期盼:期望各地出台商业航天更有针对性、实操性的支持性政策,商业航天具有高投入、高门槛、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长期的支持和指导;期望商业航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与“国家队”合作、学习,一方面商业企业需要更多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航天具有特殊性,国家队的技术经验都十分宝贵,值得学习。
张辉提出,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耐心和信心。
他解释道,耐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的过程,资本对行业的支持一定要有耐心,要坐得住冷板凳,而不是急于寻求结果;其次,航天业失败很正常,所以,不要把一次失败看得太重,不要着急,要沉得住气。
至于信心,张辉称,现在很多人对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信任感下降,认为各方面“不太行”,不敢合作。其实不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有些企业的技术积累都挺不错,已经从过去的“不行”慢慢发展到现在的“基本行了”。“如果把‘行’比作‘1’的话,他们已经达到了0.8甚至0.9的水平。”
鉴于此,张辉呼吁:给民营企业多一些信心和尝试的机会。就像国内芯片行业的发展,下游客户支持了,国内芯片公司发展得就很快。
(编辑 上官梦露)
23:37 | 郑州强化存量房交易结算资金监管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近一个月逾400... |
23:37 | A股公司年内发布113份被立案调查相...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沪电股份:持...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格力电器上半... |
23:37 | 继峰股份调整部分募投项目 |
23:37 | 同业存单基金热度再起 4只产品募资... |
23:37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
23:37 | 证券业上半年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 |
23:37 | 商业银行“二永债”年内发行规模已... |
23:37 | 年内30家上市公司主动更改证券简称... |
23:37 | 低空经济持续升温 多地积极探索多...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