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王蕊
在疫情反复和市场持续震荡的当下,不确定性后续将如何演绎?
近日,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就目前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相关稳增长政策的出台节奏等展开探讨,并对后续的政策发力方向建言献策。
易峘认为,受疫情反复及地产债到期窗口“倒逼”的双重施压,3月货币和社融数据显示“应急”性质的款项调拨、展期明显放宽,但支持实体经济需求回升、稳定预期相关的政策配套仍待进一步加强。
防范地产过快去杠杆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近期出台的政策对地产债的影响?
易峘:地产债和新冠肺炎疫情有点类似,其防控都是等不及慢慢制定政策的,因此大家可能会觉得政策没能跑在事态发展的前面,力度跟预期有一定的差距。近期,国内疫情仍然严峻,也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地产债的担忧,但不管怎么说,不断有政策反应总是好事情。
我们在去年就提过,这次地产去杠杆对整个资本市场、居民资产负债表、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等将会造成明显影响,尤其是对整个地产行业生态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
需要注意的是,地产相关资产在金融体系中的占比非常之大,占上市公司负债的30%,在社融中直接占比也达到25%。面对这样一头“大象”,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引入国家信用,以帮助地产商应对当前危机,这也是市场猜测银行会不会买入地产债、央行会不会用稳定基金介入的重要原因了。
纾困加码补贴可更直接
证券时报记者:针对当前依然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态势,在企业纾困方面您有何建议?
易峘: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来回反复,不管是物流、生产还是生活,都会出现很多“毛细血管堵塞”的问题,进一步导致大面积的企业破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此时,对中小企业的救助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已经提到的财政退税和增加贷款等。
但不同于2019年第一次退税的情况,央行之前公布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已经有17万亿元,而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小企业破产和成立的数字已经呈现明显的“剪刀差”。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未必还会有那么强的扩表意愿,光靠之前的信用、退税已经不够了。换言之,在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不管是补贴中小企业,还是补贴居民生活,可能真的到了要拿出真金白银的时候了。
短期来看,我们认为央行可以考虑降息,虽然实际作用未必很大,但至少释放了宽松的信号,彰显“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目前,大家对人民币汇率的最大担忧仍是系统性的金融稳定,而不是所谓的利差,我们的资产估值仍旧大幅偏低。
因此,我觉得央行在地产上或许可以适当释放一些信心,让部分地产开发商不至于出现无序的去杠杆。在纾困政策上,之前的退税降税、继续提供贷款支持等还是应该做,尽管效果不一定如第一轮那么好,或许补贴收入可以更直接。
一场时间轴上的赛跑
证券时报记者:按照您刚才的分析,真金白银的直接补贴能为我们争取到多长时间?还要多久才能让社会恢复循环“造血”?
易峘:这其实是一个时间轴问题,香港的例子给出了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如何让战线变短。现实表明,随着新冠病毒传播力的增强,“清零”难度在加大,并且在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不够高的情况下,我们正面迎击奥密克戎的难度较大。
对此,我们一边要“扬汤止沸”,进行社会层面大量的隔离防护,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另一边要“釜底抽薪”,包括加快推进对中老年、青少年等易感人群的疫苗覆盖,并建立和优化出一套对经济和心理影响更小的隔离防控措施,从根本上缩短战线和长期社会成本。
至于补贴能撑多久的问题,202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降至2.8%左右,在地产去杠杆叠加疫情的情况下,预计财政赤字需要主动扩张(要么减税主动扩张,要么增加支出主动扩张)再多两三万亿(2个点GDP左右),才能尽快将GDP增长拉回到5%以上。因此,要达到预期增长目标还需要加把劲,考虑到现在的疫情影响,预计体量上再多1万亿以上,才能实现一个比较平衡的现金流状态。
稳预期降成本最重要
证券时报记者:当前市场有很多不确定性,您认为政策应该怎样引导资金更多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中来?
易峘:资本市场的魅力在于它非常“诚实”——要么能在盈利上看到希望,要么能在估值上看到空间。眼下,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其中有些事情我们是无法控制的,但也有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
例如,我们要推行“房住不炒”,但如果让房价、地价出现长期通缩的预期,股市也很难独善其身——毕竟土地和地产房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占比太高了。
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稳市场主体,因为社保还没有直达全部的14亿人口,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只能靠市场主体的稳定来稳定大家的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存在长期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必要阵痛,政策上也应该给一些做加法的补充,有保有压才能培育新的动力。目前,包括数字化、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在内的新增长动能,需要一定的培育时间,何况疫情还增加了行业发展的难度,这时候就有必要在行业政策上考虑一些逆周期的问题,防止短期阵痛过大。
回到关于资本市场的建议上,第一,现在需要监管给予大家参与市场的信心,要让市场看到更多盈利的增长点,从而保就业,有了收入和消费,很多企业就能活下来了。第二,困难企业需要更多政府补助以撑过难关,避免出现更多破产现象而形成连锁反应。第三,要把融资成本真正降下来,尤其是在长期盈利预期下降的环境下,避免更多的企业失去融资能力。稳定预期至关重要,而企业层面盈利预期的稳定需要财政、货币、行业政策的配合,当然还需要避免疫情对实体经济产生太剧烈、甚或长期的负面影响。
12:24 | 上交所与三大石油石化集团联合举办... |
12:22 | 复洁环保增资控股普霖科技 节能装... |
11:09 | 主业回暖副业成长 湘佳股份拟分派... |
11:03 | 光伏制造新标发布 金科环境助力光... |
10:42 |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20年来公... |
10:39 | 今年前三季度小微企业享受税费减免... |
10:35 | 第三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官高峰论... |
10:32 | 中国平安乡村振兴调研暨“百场助农... |
09:25 | 陆金所控股:任命朱培卿等担任董事 |
09:20 | 中国人保举办巨灾保险论坛暨巨灾风... |
00:05 | 东方电缆:海陆业务齐头并进频获大... |
00:05 | 多公司闲置土地被收储 持续盘活存...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