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进行参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除了教育部相对权威的排名外,很多社会机构也“热衷”对高校学科进行排名,这在教育界也备受争议。
近年来,大学排行榜版本之多、发表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发布机构的权威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等,历来都是争论的焦点。
国家教育部官员曾表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搞任何排行榜,也不赞成任何对大学进行排名的活动,尤其是不赞成不实事求是的、没有科学基础的大学排行榜。但同时表示由于“对各类排行榜评选的指导思想和操作过程不了解,因此对其客观性不作评价”。而专门从事大学排名及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研究的民间研究机构专业人士则认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目前,国内各类大学在校生人数已达3000多万人,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关注的焦点,各方都需要了解各所大学的优劣。因为,老百姓要弄明白,大学上得值不值?政府部门要算清楚,拨给大学的钱花得值不值?大学排行榜正是以其简明、直观的特点给了人们一个先后之分。
然而,很多大学排行榜都热炒综合性的排名,除了吸引眼球外,似乎没有什么更大的价值。用教育界人士的话说:“整体性的大学排名其实是非常难定的,因为各种类型的学校之间并不具可比性。”一方面,如果没有对大学进行分类,就进行大学综合排行,这就像体育比赛,不分男女,选手们一起只按重量分级参加拳击比赛一样滑稽可笑,另一方面,排名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有的排行榜以规模排座次,有的排行榜按博士点、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论英雄,而这些他们所看重的规模和各类“点”的个数并不是判断一所大学优劣的标志性指标,有舍本求末之嫌。在进行排名时,数据收集不全、不准,也会使排名结果出现严重偏差。此外,按照常理,每年大学排行榜的发布往往要有一定时差,其间需要大量时间用来收集和分析数据。那些缺乏客观公正的“排行榜”难免有急功近利、哗众取宠之嫌。
不可否认,尽管国际国内非政府组织专业机构的评估存在种种缺陷,但却挑战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独自掌握和发布信息的“话语权”,能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提供信息和具体的指导,无疑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在成熟的公民社会里,大学的排名应该是非常多元化的,无论是权威机构还是非权威机构都能做,作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公民自有判断。就目前情况看,要使国内大学排名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仍需打造必备的内外部条件。因为,大学的排名必须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制度为前提,必须有公认的公正排名机构。而目前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亟待完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定型或趋于正常,大学仍有行政级别,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远没有形成,显然并不完全具备大学排名的基础。从发展眼光看,大学的排行榜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辅之多种评价机制,因为任何一个量化的指标体系都是难以尽善尽美的,所以就应该有多种评估体系相互补充。当然,中国的大学要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在于形成理想、完美的大学精神,这比任何排行都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