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梦泽
华为正以一己之力,试图改变汽车制造和车联网的演进。
2019年5月份,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2021年,华为与赛力斯汽车携手,开创了智选车业务合作先河。凭借华为的设计和HarmonyOS智能座舱,赛力斯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弄潮儿”。
继赛力斯后,近日,以“工程师文化”著称的奇瑞也选择与华为联手,推出了全新高端品牌车型智界S7,在开启预售后仅一周,预订单便超过了3万台。也正因如此,在赋能整车制造之外,华为智选车新生态“鸿蒙智行”的发布,吸引了各界更多关注。
事实上,鸿蒙智行发布既伴随着消费者的欢呼,也引起了部分友商的警惕。其中不仅有车企不愿“交出灵魂”的顾虑,或许也有余承东所谓的“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
在笔者看来,汽车行业不应将华为智选车业务单纯看作一种“竞争”模式,这一集聚华为及合作伙伴优势资源,以实现生态赋能的探索,不仅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或许还将催生更大的市场“蛋糕”,原因有三:
第一,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曾经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老三样”正在朝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驾控“新三样”加速演化。华为凭借在ICT领域30多年的经验和庞大的用户基本盘,辅以强大的OS操作系统和软件系统,能形成从操作系统到硬件终端,再到软件和消费终端一整套生态体系闭环,践行“软件定义汽车、比特定义瓦特”的智能汽车造车理念。这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与其视其为对立与替代,不如称之为重建或新生。
第二,从赋能车企的角度,华为目前官宣了4家合作伙伴──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上述车企虽然都拥有现代工业的庞大积累,以及现代化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和产业链配套,但若想实现新竞争格局下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亟须补上最为关键的智能化拼图。对此,华为可以从技术、渠道以及用户运营等领域赋能车企,提升其终端体验,进而以最低的资源代价实现最高的运转效率,帮助促进及加速品牌跃迁,进而重塑汽车产业的价值链。
第三,从合作互赢的角度。汽车作为面向未来的全新移动终端,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车企们的“单打独斗”,最终很容易让行业内形成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业内呼吁的跨界融合,应是从底层逻辑上打通汽车与所属生态的“链接”,使其具有媒介和交互属性。鸿蒙智行的推出,不仅能为进入智能化深水区的车企赋能“新三样”,还能为车企构建多终端智能互联生态体系,持续优化迭代智能驾驶算法和场景策略,平衡用户体验的基础一致性和个性化,有助于解决品牌高端化与产品差异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