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经济学家姜超转型投资业绩折戟一事引发热议。
今年2月,姜超宣布离职海通证券加盟中泰资管,4月其管理的首只产品成立。然而,截至12月20日,该产品单位净值为0.8076元,8个月时间浮亏19.24%。无论是从绝对收益或者相对排名的角度看,这样的业绩都不尽如人意。
应该说,买方和卖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投研生态。买卖双方许多能力也是互通的,比如二者同样需要研究作为基本功,同样需要人脉与传播的能力,相互之间的转化也是水到渠成的。但是,转化互通不等于在转型的路上没有“阵痛”。
姜超此次业绩的折戟并未让业界太意外。就姜超而言,作为知名经济学家与宏观分析师,他的宏观研究往往偏重长期,宏观之中的许多判断很难在短期内被证伪。但投资恰恰需要考虑诸多细节,除了自上而下的宏观与策略、自下而上地选出好公司之外,包括估值、买点、收益曲线、净值管理过程中对回撤的控制等等,都需要在日常与客户交流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值。
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就曾表示,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业绩是买方工作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买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投资,所谓“巨人”就是市场上各类卖方研究机构所提供的研究与服务,买方要在此基础上分析判定和有效筛选。同时,买方还需建立行业投资方法与投资框架。此外,由于买方手握大量资本,还要进行投资判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
对于买方的业绩评价仍要着眼于长期。一位投研出身的资管机构掌舵者曾向笔者表示,资产管理行业不同于一般制造业,投资非常依赖于个人的思想和能力。而且,基金经理都会有高峰期和低谷期,要特别重视观察他在低谷期的表现——他是否表现出强大的韧劲、他是否具有足够的思维能力、他有没有与过往切割的勇气、他能否快速进行自我革新等等。
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考验定力与耐心的一年,不仅是刚刚开始试水产品管理的姜超,诸多过去拥有辉煌战绩的公私募大佬今年业绩也不甚理想。可以肯定的是,投资路上,大起大落在未来仍将持续存在,投资者应该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做价值投资者,因为时间永远站在好公司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