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入夏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等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
和普通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地整治、水利建设、电力设施等措施,具有较高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丰产丰收。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延伸服务链条,引金融活水灌溉广袤良田。
稳步推进
高标准农田建设
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瓦店乡的种粮大户切身感受到了高标准农田的优势。去年夏收前,当地遭遇了近十年来罕见的烂场雨。瓦店乡建设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田灌、排水的智能控制,最终当地亩均小麦产量达1191斤。虽然有一些损失,但小麦的收获情况仍远高于预期。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8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资金需求量大、使用周期长、投资见效慢等特点。为此,各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全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江苏,农发行江苏省分行紧扣“十四五”时期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大对提升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等高标准农田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打造“吨粮田”,投放78亿元支持江苏省26个县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82万亩。
在山东,东平农商银行加大对辖内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项目的走访调研、跟踪服务,大力推广“鲁担惠农贷”等支农信贷产品,降低融资门槛,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参与相关规划、方案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编制配套投融资规划,协助整合资源要素,做好项目谋划,制定整体融资支持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二是在符合国家法规和信贷政策前提下,优先安排信贷资金,提供更多长周期、更低成本的贷款。三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项目纳入重大项目库,在准入流程、业务授权、专项资源、限额管理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政策,提高评估和审批效率。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银行应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周期、农田种植综合收益等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并提供灵活的担保方式。同时,积极探索“农地+”模式,如“高标准农田+种业基地”“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等,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
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已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虽然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等问题。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一般情况下很难产生直接收益,因此各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状况参差不齐。为改变这一现状,各地除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外,还引入银行信贷资金,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山西,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围绕“十四五”全省水利工作部署,将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农行网点优势、信贷资金优势和集团协同优势,主动延伸服务链条,不断加大政策、制度和产品创新力度,强化水利领域金融服务。该分行还聚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山西省水网建设、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农村供水工程、灌区建设改造、水生态保护治理、智慧水利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和融资模式创新。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供应链金融委员会主任、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积极对接各地重大项目,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全力支持各类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拓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优先保障县域及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全面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三是配合地方政府成立专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投入项目,补充资金缺口。四是根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和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如针对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可以采用银团贷款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