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为做好金融支持防汛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新增重庆、福建、广东、广西、河南、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西、辽宁、陕西、四川12省(区、市)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支持受灾严重地区防汛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加大对受灾地区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养殖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
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都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主要面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特定金融机构发放。多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民营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此次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主要是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防汛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的负面冲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点较多,具有定向直达、激励相容等特点,有助于畅通政策传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给予金融机构低成本资金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放贷意愿,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这种面向特定区域增加再贷款额度的做法,进一步凸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功能和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向受灾地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受灾地区的积极性并降低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应用足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加大对受灾地区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养殖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降低各类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地支持受灾地区防汛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提高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的能力。
与此同时,周茂华谈到,从后续政策看,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充足,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促进信贷资源均衡投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表示,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背景下,未来监管层将更为倚重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原则下,引导金融资源重点流向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督促相关省(区、市)分支机构用好用足新增再贷款额度,指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融资需求,简化程序,加快审批,保障受灾企业资金需求,帮助企业恢复生产。
(编辑 田冬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