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田上方飞驰而过的无人机、田间地头不断穿梭的新型农机……一部手机、一个遥控器、一块电子显示屏,正成为农耕生产的新农具。
进入八月中旬,多地夏粮收购接近尾声。今年农耕生产的一大特色莫过于传统农业生产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从农机装备到智慧农业平台,如今的粮食生产科技感十足。而这背后,金融机构不断发挥桥梁作用,强化科技应用能力,为农业发展添势赋能。
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数字化支农道路上寻求突破,愈发注重以数字化方式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生,尤其是偏远乡村地区社会民生。
在一系列创新举措下,金融机构对于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应用日益娴熟,场景建设路径逐步明晰、细节精准,对农业生产支持也不断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如今,银行业正掀起一场农村金融“数智”发展的热潮。
“数字农耕”助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传统农业正加速向智慧农业转型。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将服务与智慧农业场景不断融合,通过搭建数字共享平台、创新金融产品等举措,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近年来,银行业通过搭建多元化服务渠道体系,以轻型网点、助农点形成对传统物理网点的有效补充,加快对便携式移动智能柜台配备升级改造,加大在重要农时对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力度。同时,强化场景建设思维,依托数据库建设实时掌握农户农耕信息,加快完善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信贷产品,降低授信门槛,增加授信范围,提高审批效率,不断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农耕生产。
今年春耕期间,在黑龙江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技术人员不断验证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据了解,这些模型都应用在春耕中。随着北大荒集团开启数字农服新模式,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主动对接,为该项目提供1100万元资金支持。
数字化农服让北大荒种植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农户点开“中银E农通”专区,在线就能完成贷款申请。依托北大荒数字农服系统,中国银行可提取到农场农业种植生产、融资需求等各类数据,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
类似的还有中信银行协同中信农业,将其数字农业系统和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整合,搭建“慧种田”智慧服务平台,打造农业数字化服务方案,实现30万亩农田线上化种植,直接管理成本下降50%、亩均产量提升20%。
在农耕生产中,农机装备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我国制造业和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载体,是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科技“铁翅膀”。开展农机装备产业链金融服务也成为银行机构近年来支持乡村振兴的一大创新举措。
记者从农业银行了解到,该行创新推出“农机贷”,针对农机装备产、供、销、用各环节金融需求,围绕农机装备全产业链,为各类客群提供“线上+线下”一揽子金融服务,打造智能化、数字化金融服务手段,形成“链式”金融服务模式。同时,创新推出“智慧农服”“智慧合作社”等金融场景,利用北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农服主体提供“共享农机”等数字化服务,助力解决“三农”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资难题。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金融机构通过租赁、借贷、抵押等方式,可以帮助农民使用智能农业设备、物联网技术等手段,更加精准地管理农田。金融科技还可以提供天气预测、市场趋势分析等服务,帮助农民提前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增强农业生产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数字化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如今,创新数字化信贷产品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正成为不少金融机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举措。在田利辉看来,数字化对于推动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融资、产效、协同和升级四大功能上。
“数字化能够创新融资模式,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传统信贷中难以评估、监控的难题,为特色产业提供更灵活便捷的融资渠道。同时,可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可形成产业协同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形成更紧密的产业生态,并通过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手段,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机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田利辉说。
近日,兴业银行济南分行依托总行生物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成功为山东泰安市某种猪饲养企业发放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据悉,这笔贷款的贷后管理等工作依托兴业银行总行生物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3.0监管方案开展。通过这一方案,可远程连接企业所有牧场内的数字摄像头,实现“银企互联”,借助AI视觉盘点算法,实现生物资产盘点和实时监控。
农业银行杭州分行日前上线“畜牧贷”数字化系统,养殖主体只需通过手机端的“浙牧通”应用,即可申请贷款。
农业银行杭州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县域业务部部门经理张琦告诉记者,为支持生猪保供,该分行力推畜禽活体抵押贷款,探索利用智能耳标、项圈以及接入政府监管系统等数字化手段,来获取活体牲畜相关数据,目的就是实现对活体牲畜的识别、管理和监管,以便精准掌握贷后情况。
在受访专家看来,利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可有效降低农业产业链各主体、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农户的各类资产转化成银行认可的资产,支持银行有效控制相关金融风险,进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不少银行机构通过数字平台应用,连通政府、企业、农户、银行多方发力,促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甘肃定西市是全国马铃薯三大集中产区之一。建行甘肃省分行针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普遍面临的上游农户、合作社、核心企业、政府机构等痛点问题,融入产业各方个性化设计,建成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蓝天马铃薯农业产业链平台,形成政府监管监测、核心企业营运管理、上下游客户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运营模式。
“银行业以场景建设思维,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入挖掘农业龙头企业相关数据,加快构建针对现代农业及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处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邵科说。
数字支付场景向农村延展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支付工具不断普及和发展,极大提高了农村地区支付效率,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高效的支付体验,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在田利辉看来,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普及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更加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融资难题。一方面,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村居民的支付效率和满意度。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平台与农村电商平台的结合为农产品提供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帮助农民实现增收。此外,数字化手段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使农村居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政策信息。
在四川雅安,雨城惠民村镇银行积极拓展“支付+”场景,开展“惠民惠农”移动金融终端进万家活动。据悉,该移动金融终端以智能手机为载体,搭建便民服务平台,让客户足不出户轻松完成各类生活缴费;打造线上推客平台,助力小微商户实现农副产品推介销售;线上信贷申请方便快捷,解决客户融资难题。
在广东云浮,云浮农商银行丰富“移动支付+”场景建设,聚焦民生支付领域场景,牵头建设6个移动支付示范镇,以智能POS机具、“悦农e付”收银台等设备为群众提供小额取款、转账、余额查询、便民政务服务等。同时,推出智慧校园项目,利用支付H5、大数据、云应用等技术将校园一卡通应用与手机银行结合,在云浮中学等学校成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校园金融服务,方便学生及家长通过手机银行开展移动支付缴费。
探索农村金融数字化创新路径
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程度逐步加深,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受访专家看来,当前金融支持数字乡村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金融基础设施不足、农民数字素养不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以及数字鸿沟导致的服务不均等。
“一方面,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互联网等信息通信网络覆盖面和深度有待提高,农村居民使用数字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相对较低,长期存在‘数字鸿沟’问题,不利于数字金融服务拓展;另一方面,数字治理和规则不完善,数据资源质量相对不高,多数‘三农’经济主体缺乏充足的信贷数据、经营数据和信用数据,银行信用评估难度较大,风险管理成本较高,影响金融服务效率。”邵科表示,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相对匮乏,特别是专业化数字金融人才的欠缺,大大制约着银行数字化赋能。
因此,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下阶段应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数字化创新路径,以数字金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田利辉表示,银行业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和智能终端普及,同时开展数字素养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化工具认知和使用能力,并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确保其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安全性。此外,还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地区和产业需求,定制差异化解决方案,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
在邵科看来,银行业还应加快针对“三农”经济主体的信贷、经营和信用数据库建设,在监管允许的框架下加大与政府、第三方机构数据合作,推动农村地区数字治理和规则的完善,提升数据资源质量;组建数字化金融人才队伍,强化系统性培养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加强对数字技术及数字金融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的认知认可程度。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