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近日,在海南东方市三家镇红草村鳄鱼小镇,一笔及时发放的“鳄鱼活体抵押贷”,为缓解时下鳄鱼养殖企业流动资金紧缺问题提供了新方案。记者了解到,“鳄鱼活体抵押贷”业务是海南银行专门为鳄鱼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产品,以活体鳄鱼的身份标识和电子监控系统为管理手段,以活体鳄鱼作为增信,资金用于日常生产经营周转。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掣肘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而资产轻、抵押物不足是不少企业经营者公认导致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多年以来,银行机构致力于在抵、质押物方面开拓创新,从传统的不动产抵押贷款扩展到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作为质押物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在库粮食扩展到活体生物资源、农机农具、地上种植物等更广泛的动产范畴……
如今,抵、质押新模式不断涌现,银行机构依托科技力量驰骋在创新路上,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不遗余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创新抵押模式广惠“三农”
事实上,将活体动物抵押获得贷款如今已不算“新鲜事”。除以活体动物可识别信息作为备注,办理活体抵押登记手续,对抵押物进行确权外,银行机构还在多个产业领域不断创新贷款产品。
记者梳理发现,已有不少银行针对海洋产业、林业等产业推出包括“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海洋牧场物联网贷”“林权收储担保贷”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产品。
“海洋产业、林业及畜牧业等产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相似的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轻、抵押物不足、经营周期长、风险较高,以及传统金融手段难以有效覆盖等特点。”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些产业通常依赖自然资源,且其资产多为活体或难以直接评估价值的资源,如海域使用权、林木、活牛等。银行业针对这些产业创新金融产品,可以为产业提供更为灵活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缓解资金压力。这些产品通过创新抵押方式,提高资产流动性和融资可行性,有助于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和创新。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谈到,这类行业发展具有自身特点,银行针对性开展信贷产品创新,为其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有助于盘活行业资产。
当下,随着银行不断创新抵押物的品类,无数小微企业尝到了“资源变现”的甜头。
近日,兴业银行大连分行成功向大连市某水产有限公司发放800万元海参存货质押贷款,为该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此项贷款由大连金普新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保证担保,反担保措施采用了海参存货质押。
据了解,在海参养殖领域,金融机构多以传统的不动产抵押作为融资担保手段,部分海参企业客户因缺少不动产抵押面临融资困境。利用海参存货进行质押是指将存储在仓储方的盐渍海参作为质押物,经过质检机构和第三方评估公司严格检测和评估,银行和担保公司对海参进行全程跟踪监管,确保质押物的安全和稳定。在此基础上,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向企业发放贷款,既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又有效控制了银行风险。
近年来,山东日照全市农商银行也积极探索通过渔船、码头、海域使用权抵押等方式,解决涉海小微企业缺少抵质押物、缺乏有效担保的问题,不断拓宽涉海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表示,商业银行立足当地实际,围绕特色产业稳妥创新产品模式,拓宽抵押物范围,畅通农村主体获得银行贷款的渠道,有助于推动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元,让更多金融资源惠及“三农”领域,增强金融普惠性。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这些信贷产品能够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规模优势,满足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推动相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金融科技成为破局关键
银行贷款模式和金融产品创新,离不开科技力量加持。
早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抵押物相对不足,也缺乏有效的征信数据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资产成为非常有潜力的抵、质押物,不少金融机构也将目光聚焦于此。与此同时,生物资产估值难、确权难、监管难、处置难等痛点逐渐暴露,导致金融机构在服务时,需要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进行信息收集以及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同时,金融机构还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依托金融科技力量成为破局关键。近年来,银行机构依托各类金融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生物资产的关键信息并加强风险防控。
例如,汉口银行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上线生物资产抵押监管平台,依托该平台实现获取生物资产关键信息、生产管理、设备管理、风控管理等功能,以“301蛋禽贷”“301饲料贷”等金融服务方案创新担保方式,解了生物资产抵押难、监测难、风险管控难的问题。
“银行机构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来获取生物养殖重要信息,可以增强对养殖企业贷后全流程监测管理,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三年前,人民银行龙岩市分行在武平县开展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着力以科技手段助力解决林业生产经营中的融资难题。
据了解,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连接涉林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各方只需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i武平”政务服务平台,选择进入“林业金融”页面,就能根据自身需求随时办理相关业务。随着不断优化与发展,该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创新提供“菜单式”融资服务,14家金融机构已上线69款专属金融产品,除涉及传统林权抵押类贷款外,还推出林果贷、林茶贷、林蔬贷、林禽贷等特色专属信贷产品,并上线“林权评估”“房产评估”“融资计算器”等系列小工具。
近年来,银行机构也在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将抵押物范围从商标权、专利、地理标志等,扩大至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多种类型,让“知产”变“资产”“专利”成“红利”。
在周茂华看来,部分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大数据赋能,创新信贷抵押模式,有助于缓解一些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缺乏轻资产、固定资产抵押难题,提升企业创新发展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接下来应进一步整合不同金融科技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提高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精准度。同时,随着技术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相关法规,以适应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此外,需要加强对企业和个体户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对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与接受度。”田利辉建议。
持续丰富押品维度
经过多年努力,银行机构在突破传统抵押贷款上取得较大成就。在受访对象看来,产品创新过程中仍存堵点亟需解决。
田利辉认为,主要体现在价值评估、合规问题和风控工作三方面。“生物资产和自然资源的评估标准不一,价值波动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评估难度。同时,创新金融产品可能涉及新的监管政策和法规,需要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此外,新型抵押物的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更为复杂,需要银行建立更为精细的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银行机构来说,下阶段如何继续破解个体户、中小微企业因抵押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银行信贷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继续扩充抵质押物范围种类。”娄飞鹏认为,银行一方面可以结合客户资产特点,创新丰富抵押物种类,另一方面可以针对特定领域的客户,创新推出更多信用类贷款产品。
田利辉表示,缓解融资难需要更好地加强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信用评级等方式提高其融资能力;需要更有力地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鼓励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放贷;创新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如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完善建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李一帆看来,未来,银行一方面可以依托数字化转型趋势,全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运用,在监管合规的前提下发挥银政、银企合作优势,及时丰富和补充广大农村群体的各类有效信用信息,加大对相关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力度,进一步降低农村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健全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推动风控体系从传统模式向更加适应农村主体实际情况的模式转变,扩大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提高广大农村主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