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余连斌
几十年来,“背包精神”在农信机构服务当地、支农支小中发挥出巨大作用,这一承载着坚守、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也在农信机构中薪火相传、代代延续。
对于农信人来说,“背包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伴随时代步伐又有何变化?在新时代又被赋予了何种意义?近日,《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与云南曲靖市麒麟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麒麟农信”)党委副书记、主任尹家虎进行了访谈。
记者:您认为“背包精神”在农信系统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发挥出了怎样的作用?
尹家虎:作为一名80后的农信人,“背包精神”是我自入社以来听得最多的词。
一个组织、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对麒麟农信而言,“背包精神”不仅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资源,更是几十年来积累和沉淀的厚重企业文化。
“背包精神”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往来不便、信息传递不畅的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将印章、票据、算盘等业务所需物品装入帆布包,背起背包走村串户开展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及其他业务。“早上一头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脚泥水”是老一辈农信人艰苦创业、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背包精神”是农信社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重要标识。在麒麟农信发展历程中,“背包精神”这座精神“灯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体现的是农信社不忘初心、服务“三农”的情怀,也是农信人诚实、敬业、务实的工作作风,更是推动农信系统不断前进的动力。应该说,农信社从无到有,从“一人一社”的草根金融到地方金融机构的佼佼者,都是一代代农信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结晶,“背包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农信人,不断追求卓越,提高服务质量,为地方经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如今,经常能看到农信机构的服务队走街串巷,除了提供普通金融服务外,还有很多是公益活动和宣传活动。在这几十年里,麒麟农信服务团队走基层的工作内容有哪些转变?
尹家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从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到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对我们来说,不论管理体制如何变革,农信社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从未改变,这既是农信社坚守市场定位的具体措施,也是农信社的初心所在。
曾经,农信人靠着背包里的算盘和账本,搭建起融通资金、连接城乡的桥梁。现在,麒麟农信组建“红马甲服务队”,除了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外,更多是开展“五进入”教育宣传活动,将营业网点作为政务服务的延伸窗口,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满足农村地区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记者: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麒麟农信如何更好传承“背包精神”?下阶段有哪些计划?
尹家虎:在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的今天,麒麟农信与时俱进,创新“背包”软硬装备,如ATM机、便民转账POS机、智能柜台等被广泛应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背包精神”是农信人的传家宝,从“土背包”到移动金融“科技背包”,不断升级的是“服务背包”,不变的是服务“三农”的情怀。
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背包精神”,既是农信社对“三农”深厚感情的体现,也是做好支农惠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和发扬“背包精神”,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使其与新时代农信事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要从满足“三农”最关切、最急需的金融服务需求做起,强化责任担当、发挥农信优势、补齐服务短板,在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谱写麒麟农信自身转型提质增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