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怡明
“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即“五进入”,已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金融服务模式。
自去年9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指导各金融机构集中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的“五进入”教育宣传至今,以“双脚丈量”的金融服务已成为全行业的行动指南。
在信息化时代,躬身基层的贴心服务不禁让人想到薪火相传半个多世纪的农信“背包精神”。正是秉持这份精神与情怀,一代代农信人用脚踏遍乡间田野,打下农村金融这片江山。如今的“五进入”更像是“背包精神”的延续、深化与传递,淋漓尽致诠释着金融服务的温度与情怀。
在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的今天,“背包精神”也随着时代变化被赋予新的意义,但不变的是那份认真与赤诚。这种情怀与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农信人,乃至整个金融行业从业者,推动他们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贴身做好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背包精神”的传承与嬗变
“背包精神”源自20世纪50年代,当时老一辈农信人身背帆布包,包里装着算盘、公章、票据、复写纸,他们上门服务、就地办公,这种风雨无阻的服务精神被群众称为“背包精神”。
尽管条件简陋,但农信机构通过双脚丈量金融服务“三农”路,可以更好把握农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独立个体遇到的金融难题,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乡村“最后一公里”。同时,这如影随形的贴身服务也让农信机构在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中,逐步占据优势、成为主力。
几十年来,“背包精神”不断发展,从信贷员们走村串户开展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业务,到近年来组建一支支“红马甲”金融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和茅舍民居,宣传金融产品、讲解金融知识、问询金融需求……农信机构正用极具风格的营销宣传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浙江常山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饶勇飞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农信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背包精神”经历几十年的沉淀,已演变为一种根植于农信发展的精神支柱,体现一代代农信人担当使命的价值认同。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背包精神”一方面代表了农信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农信机构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形成的一种重要营销策略。同时,“背包精神”也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写照,即“客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
“背包精神”在农信系统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代表了农信系统对于服务“三农”、深入基层的坚定承诺,也塑造了农信系统独特的服务文化,还促进了农信系统业务的快速扩张和持续增长。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在“背包精神”之下,农信机构为农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赢得广大农民的信赖和好评,为农信系统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农信背包服务的“升级版”,“红马甲”金融服务队如今已成为金融宣传服务工作者的代名词,尤其在农村几乎家喻户晓,村民们与“红马甲”们早已建立起深深地情谊。
“只要百姓需要,我们就可以把金融服务送到家门口,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这是大多数农信机构“红马甲”金融服务队成立的初衷。同时,越来越多农信机构常态化开展“红马甲”金融服务队走访活动,掀起服务营销客户的热潮。
近段时间以来,山西晋城的大街小巷,处处都有象征热情与活力的“红马甲”身影,晋城农信全员组队开展走访营销活动。
晋城农商银行发挥“党建+金融”优势,通过在社区悬挂“客户经理服务公示牌”,借助关键人资源,对社区居民开展批量授信,总行畅通办贷渠道,网点提高办贷效率。泽州农商银行依托辖内网点市场、门店为着手点,以“网格化”走访为载体,大力开展外拓营销,走街道、入市场、进商户,增强与区域客户的情感联系。
与此同时,县域农村地区作为金融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也有越来越多身穿“红马甲”的农信机构工作人员带着海报、宣传单,与村民面对面“唠家常”,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金融知识。
近日,在河北邯郸市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穿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充分利用8小时以外的非工作时间,在保证业务正常开展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金融知识宣讲、社保卡换发流动服务、关爱老年人和特定对象走访等活动。
“农信机构聚焦辖内主业,发挥网点和业务更深入下沉的比较优势,发扬“背包精神”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惠及广大农村基层地区。”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说。
“用脚丈量”成为行业共识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用脚丈量”每寸土地不但没有因为数字化程度加深而减弱或消失,反而成为行业共识和宣传服务的基本工作模式。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指导各金融机构集中开展“五进入”教育宣传,就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通过“五进入”活动,下沉教育宣传重心,贴近金融消费者。近段时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更是持续发文倡导整个金融行业做好“五进入”金融宣传工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于日前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金融知识“五进入”集中教育宣传活动的通知》。
在此背景下,农信机构将这项活动作为常态化工作定期开展。
比如,云南农信社今年持续深入组织“五进入”集中教育宣传和常态化宣传活动,将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融入各族群众民俗文化,营造了“内容有趣有料,形式有新有心”的宣传氛围。
福建华安农信联社以金融助理驻村为契机,深入农村,向来往的村民普及银行卡账户安全知识、反洗钱、防范非法集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基础金融知识,通过讲解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帮助商贩和村民了解常见诈骗手段和套路,引导群众树立正确金融理念,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青海化隆农商银行近日走进日兰、舍仁等村庄,通过“党建+”等活动,为村民送去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以及最新的金融政策,还在活动现场向村民一一讲解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预防洗钱陷阱、防范贷款诈骗、存款保险、反假币等知识,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农信机构需要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提升他们的金融素养,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田利辉表示,同时,农信机构也希望通过这些公益活动和宣传活动,进一步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增强与农民的情感联系,提升农民对农信机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背包精神”要与科技有机结合
科技为百姓生活带来极大便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大乡镇农村尤其是偏远乡村,以及农村老年群体,始终有一道有待突破的数字鸿沟。对于农村金融服务而言,突破鸿沟的关键是需要用“背包精神”更好地融合信息化科技力量。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背包精神”是金融服务人民群众、金融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之一,需要传承下去。只是随着金融行业发展与市场服务需求变化,可以以更多元化的形式体现,比如努力弥合数字化鸿沟、为基层群众提升高质量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等。
“‘背包精神’需要与时俱进,比如现在常说的发展数字金融,如何推动更多金融服务线上。现在这个阶段,就需要信贷人员深入到农村去,到客户集中地方去,手把手指导客户开通手机银行,教他们使用,用实际行动告诉农民群众,信息化数字化就在他们身边。与此同时,从加强消费者教育角度看,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对农村消费者的重视程度,也是发扬‘背包精神’的一项新的极为重要的内容,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董希淼说。
随着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加深,下阶段如何将科技与“腿”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效,是包括农信机构在内的全体金融机构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数字时代要用更智能的贴心服务来传承‘背包精神’,推动农商银行向智慧银行转型。”饶勇飞表示,一是要优化便民服务,加强和推进智能化系统建设,整合存贷业务、政务服务、生活缴费等功能,打造便民的移动金融平台。二是要加大利民服务,注重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加大普惠金融建设步伐。三是提升智能服务,推动具有农信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建设,实现传统金融服务向互联网金融服务转变。
在李一帆看来,金融机构可以运用数字化联网平台,帮助个体分散、信用等级难识别的广大农村主体逐步完善信用信息,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与适配性。同时,通过数据积累、用户画像、线上线下交互等方式,不断健全更适应“三农”领域的数字化风控模型,优化农村地区金融风险管理,筑牢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屏障。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公众号、新媒体等宣传渠道,在农村地区扎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工作,不断加大基层地区宣教力度。
(本报记者王爱静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