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70余年前,农信人不忘初心、斜背挎包,从京郊大地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无怨无悔,写就了支农助农惠农的动人篇章;70余年后,北京农商银行人牢记使命,传承“背包精神”,奋进在首都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
“去年12月以来,北京农商银行选派首批37名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专业骨干,深入密云区17个乡镇、19个行政村,专心、专业、专注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金融助理’派驻模式,全力推动北京市新一轮‘百千工程’深入开展。”北京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人勤春来早。一批北京农商银行派驻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金融助理,奔忙在助力首都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用进村访民情、入户解民忧、田间谋良策、地头送资源的浓情浓意,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农信人“背包精神”的价值底色。
纾产业发展资金之困
“这笔贷款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资金压力。前期在建设期间,我们要自主投入,有了这笔贷款后,就能推动公司的基础建设,加快智能化设备同步更新。”正为发展资金短缺所困的北京密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玉龙,看到1000万元助农贷款获批的信息,想着企业106栋智能化大棚的改造计划有了着落,愁容顿时舒展。
这是北京农商银行派驻工作取得首批重要成果的案例之一,也是北京农商银行河南寨支行镇级乡村振兴金融助理王立红,引金融活水“浇灌”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派驻工作开展以来,首批乡村振兴金融助理扎根基层,深耕密云“八山一水一分田”,扎实开展农村产业发展调研,加大创新产品与服务供给,将更多资金及时精准投送到农村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中,带动更多农村资源要素活化并流向配置洼地,着力推动解决农村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质弱、市场缺等问题,为助力首都农村产业振兴贡献重要力量。
解农产品销售燃眉之急
寒冬腊月的不老屯镇,大棚里的西红柿进入盛果期、木耳正值销售季,又正值农历新年前夕,当地百姓本应喜上眉梢,可是看着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因缺少销路面临腐烂,大家万分焦急。
作为网点负责人的镇级金融助理郭建华在走访中得知信息后,立即放下手头工作,第一时间熟悉了解产品特点、销售价格等信息,并通过信息反馈专线向支行汇报,并会同支行迅速启动农产品助销工作,多方联络、上门推销,顺利完成800余箱木耳、千余斤西红柿熟果的销售,避免产品滞销带来的资金损失,扎扎实实为当地百姓办了一件暖心事。
“助”是乡村振兴金融助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更是解民忧、暖民心、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切入口和落脚点。
驻村以来,金融助理扑下身子、扎根一线,赓续老一辈农信人的“背包精神”,以自身的专业优势、技术力量、服务能力,精准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痛点难点,全力打通密云区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力争让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留白、基本业务办理不出村、便捷服务不短缺,为打造产业兴、人才聚、社会稳的良好乡村金融环境夯实基础。
筑乡村治理坚实之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不能只做村民群众的‘神算子’、更要成为广大百姓的‘贴心人’”。秉持着这样的信念,石城分理处村级乡村振兴金融助理张超积极参与乡村基层治理。比如,联合捧河沿村民委员会开展“巩固成果送温暖,服务振兴献爱心”春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活动,同慰问对象唠家常、问冷暖、听需求、想办法,不仅送去“暖胃”的米面粮油,更送去“暖心”的金融帮扶,真正做到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架起党组织与群众的连心桥,全力为构建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保障体系添砖加瓦。
北京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启动以来,派出的乡村振兴金融助理真正将工作放在心上、责任扛在肩上,积极构建结对帮带、双向发力、共同提高的工作格局,深入做好知识普及、便民服务、防范风险、帮助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帮助派驻地建设服务阵地及载体,协助做好乡村治理工作,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力争让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
(编辑 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