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下一步,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资金投入。深化产融合作,与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协作配合,探索“股贷债保”联动等方式,加大金融对制造业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而在支持制造业各环节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更需以最“善解人意”的方式提供不留死角的支持与扶助,主动作为。
对于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关系到稳就业、稳投资、稳预期的制造业重点领域核心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标准,在实现经济效益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时,延长流动资金贷款时间,有效解决融资期限与企业实际用款年限不匹配的问题,为有中长期资金需求的制造业企业解决资金流动性短缺的问题。
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针对重大战略项目,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可以提供专项贷款和优惠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对于制造业领域中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样不可或缺,这些企业对整个制造业的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格外关注这一类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主动作为,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与各级政府部门、担保机构等加强合作,共同为遇到经营困难但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制造业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此外,为防范自身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需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风险补偿基金,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探索抵押、质押方式更为灵活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产品,为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满足制造业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除间接融资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可以根据相关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商业票据、可用于抵押的资产较多等特点,为其承销定向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超短期融资券等,提供直接融资支持。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并不能覆盖制造业企业的全部金融需求,还需要其他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例如,保险机构可以通过产品质量保险、企业财产保险等,帮助企业转移风险,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生产和经营。证券公司是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直接融资的中介角色,应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作用,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为制造业企业引入更多长期资金。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