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飞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提出,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打通支付服务存在的堵点,弥合数字鸿沟,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金融普惠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银行卡、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占比下降,在一些消费场景和消费群体产生了新的问题和堵点。例如,老年人和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依然偏好使用银行卡、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对移动支付存在不习惯、不适应等现状。
对此,银行业应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全面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比如,针对外籍来华人员,银行应提供便捷的国际汇款和支付服务,支持多种国际货币结算,减少汇兑风险和手续费;推广移动支付,并提供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方便外籍来华人员的日常使用等。
银行应全面落实“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工作要求,向客户宣传各种支付方式的特点和优势,并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和引导客户使用相应的支付方式。同时,简化大额刷卡和小额扫码的支付流程,并加强对大额刷卡交易的风险监控,防范欺诈和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还应随时关注支付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改进和创新支付服务,以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为全面提升客户服务体验,银行还应关注客户的小众需求,注重“适老化”服务,通过数智赋能,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加便捷无障碍的金融服务。同时,推出智能终端适老化专版和手机银行关爱版等,让老年人也能享受到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
在现金支付方面,银行可以发挥线上、线下的综合服务优势,提供更快捷、便利的现金服务。比如,为老年人和外籍来华人员设置专门的服务窗口或区域;提供多语言的指示牌、宣传资料和服务指南,方便外籍来华人员了解现金服务流程等。
总之,关注不同群体的不同的支付需求和偏好,能够让银行吸引更多客户,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和人性化服务,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构建更包容、公平、便捷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