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干部大会,要求发挥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作用,加快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银行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创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也对银行自身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积极布局
银行业快速响应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布局全面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2月7日,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大力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各银行正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比如,工商银行已组建近400人的专业估值团队,为科创企业强链补链、科技金融价值判断、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估值服务。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及“中银企E贷·科创贷”等产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向相关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的金融需求。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小玲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资金的引导和疏通。在我国目前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况下,银行的有效支持必不可少。银行应从以下方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一是为相关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产品和服务,比如,贷款、股权融资、债券等,满足其在研发、生产、销售相关环节的融资需求,借助金融科技为其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融资服务。二是不断整合各方资源,比如与保险、信托、基金等机构以及与政府部门、产业园区等合作,提供金融咨询等综合性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银行应加强与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和风险状况,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相关企业的需求。
促进信贷资源
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机构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信贷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比如,广发银行持续深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研究,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生命周期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需求,进一步打通资金链堵点,聚焦产业发展中的供应链融资需求,为上下游提供资金融通、高效结算等服务,实现畅通金融、科技、产业高质量循环,不断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柏文喜表示,为促进信贷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银行应建立专门的信贷审批机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专门的信贷政策,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和准确性。其次,银行应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和风险状况,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风险评估、信用评级等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进行评估和分类,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不同的信贷支持。最后,银行应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需求。例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企业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等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和预测,提高信贷审批的准确性和效率。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静山认为,银行应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进一步支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比如,提供更为优惠的贷款利率、更长的贷款期限等,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银行可以发挥自身在信贷领域、债券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结合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成长周期特点,灵活拓展信贷抵押物、提高融资额度、延长信贷期限、降低信贷利率,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同时,银行也需不断创新产品,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融资产品,实现精准服务。”杨小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