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杨怡明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中央层面不断推出举措,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目前,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科创型中小企业发展还存在哪些堵点?拥有人缘地缘优势的中小银行如何与民营企业相伴成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就这些话题,与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进行了访谈。
记者:您认为,目前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科创型中小企业发展还存在哪些堵点?
江浩然: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量和占比都在明显上升,融资“贵”的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然而融资“难”的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诸如“贷款审批难”“技术手段不足”“风险偏好不够”等。
第一,贷款审批难度大。科技创新是一个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即便投入也不一定有产出,存在相对较大的经营风险。科创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品和稳定的盈利模式,而且融资业务具有“短、小、频、急”特征,往往更难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支持,导致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有限。
第二,技术手段运用不足。银企信息不对称这一痛点问题始终存在,银行在审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时运用技术手段不足,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不仅影响了贷款审批的效率和质量,还给金融体系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第三,银行风险偏好不够。风险偏好对银行的经营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银行普遍存在风险偏好不足的问题,风险偏好多数为风险中性型和风险厌恶型,对于民营企业和科创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项目持观望态度,导致了一些具有潜力的项目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记者: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科技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至关重要。目前,中小银行在发展科技金融方面存在一定短板,未来,中小银行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
江浩然:中小银行近年来虽持续发力,但整体信贷投放结构仍待优化。这背后既有小微企业信贷领域固有的银企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缺乏、融资需求灵活多样等原因,也有中小银行在获客、风控等方面长期存在的禀赋短板。
要突破供需两侧瓶颈,一方面需要中小银行主动求变、锤炼内功,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激发服务小微的内生动力,同时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寻求差异化服务,补足能力弱项,提升小微融资的精准性、有效性;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应合理开展外部合作,通过引入场景、增信、风控、数据服务等方面的各类专业化机构,在获客触达、风险管理、风险分担方面获得有效助力,延展小微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更加完善的小微融资供给体系。
总之,中小银行想要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必须要加强银企沟通协调,加强科技投入、深化数字化转型、强化数据治理、拓展合作渠道、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等,以提升科技金融实力和服务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除了发力科技金融外,下阶段中小银行应如何支持中小型科创企业发展?
江浩然: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但是中小银行在信用机制、处理不良资产能力上与国有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除了发力科技金融外,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提升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科创企业的特点之一是高风险、高回报,中小银行需要提升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更准确地评估科创企业的潜力和风险,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贷款决策。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具有独特性,中小银行可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以满足科创企业的特殊融资需求。
三是加强与政府、担保机构的合作。中小银行可以加强与政府、担保机构的合作,共同分担风险,降低贷款损失。同时,政府和担保机构的支持也可以提高科创企业的信用等级,有助于中小银行更好地扶持科创企业。
四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中小银行需要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例如,可以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速度等。
综上所述,中小银行在扶持中小型科创企业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提升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与政府和担保机构的合作、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中小银行更好地扶持科创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