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明
当前,金融支持春耕备耕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提早谋划依旧是今年的一个明显特色。
不少涉农金融机构从去年底就着手准备,与新年“开门红”活动一体推进、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优先配置“三农”信贷资源,一系列举措足以体现金融机构对粮食安全和春耕备耕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金融机构自身角度看,提前介入春耕备耕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春耕季节性资金需求旺盛的压力,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准备战线拉长也让金融机构有更充分的时间根据当年农业生产特点筹备出更契合的金融产品,而非简单套用已有贷款产品,“换汤不换药”。
与此同时,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也成为春耕生产的亮点。
目前,不仅仅是大型银行,越来越多涉农机构开始将春耕备耕和数字技术、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金融支持春耕备耕正朝着数字化转型不断迈进。
随着自身软硬件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不少农商银行已有能力开发出纯信用信贷产品,使农户在春耕备耕期间通过手机银行即可完成签约、放款。在此基础上,也有不少涉农金融机构尝试运用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科技手段摸排农户、农企需求,更快速地做好人员分配对接,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可以预见,数字化金融赋能春耕备耕生产将成为未来一个明显趋势,而春耕又是检验金融服务“三农”能力的一场大考。下阶段,金融机构应趁势而上,不断探索将服务春耕备耕与数字化场景深度融合,强化科技赋能,更好助力农业生产。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继续优化纯信用信贷产品,并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金融科技手段,优化风控模型系统和审批流程。对于急需资金的农户,可以在前期进行系统评估后,通过电子钱包、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等便捷渠道,引导其线上办贷、自助放款,确保不误农事、不误农时。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运用金融科技检测和大数据分析为农户画像,精准掌握当地农户种植情况、经营数据,综合测算春耕备耕信贷需求量,预测后续经营及还款情况,从而为其适配出相关金融产品,在周期、利率、抵押物等方面做到更为契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自身风险。